當然,鷹同鴿子的故事簡單得有點幼稚。這是一種"模式",雖然這種情況在自然界實際上不會發(fā)生,但它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自然界實際發(fā)生的情況。模式可以非常簡單,如我們所假設的模式,但對理解一種論點或得出一種概念仍舊是有助益的。簡單的模式能夠加以豐富擴展,使之逐漸形成更加復雜的模式。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隨著模式漸趨復雜,它們也會變得更象實際世界。要發(fā)展鷹同鴿子的模式,一個辦法是引進更多的策略。鷹同鴿子并不是唯一的可能性。史密斯和普賴斯所介紹的一種更復雜的策略稱為還擊者策略(Retaliator)。
還擊策略者在每次搏斗開始時表現得象鴿子,就是說它不象鷹那樣,開始進攻就孤注一擲,兇猛異常,而是擺開通常那種威脅恫嚇的對峙姿態(tài),但是對方一旦向它進攻,它即還擊。換句話說,還擊策略者當受到鷹的攻擊時,它的行為象鷹;當同鴿子相遇時,它的行為象鴿子,而當它同另一個還擊策略者遭遇時,它的表現卻象鴿子。還擊策略者是一種以條件為轉移的策略者。它的行為取決于對方的行為。
另一種有條件的策略者稱為恃強欺弱的策略者(Bully)。它的行為處處象鷹,但一旦受到還擊,它立刻就逃之夭夭。還有一種有條件的策略者是試探還擊策略者(prober-retaliator)。它基本上象還擊策略者,但有時也會試探性地使競賽短暫地升級。如果對方不還擊,它堅持象鷹一樣行動;另一方面,如果對方還擊,它就回復到鴿子的那種通常的威脅恫嚇姿態(tài)。如果受到攻擊,它就象普通的還擊策略者一樣進行還擊。
如果將我提到的五種策略都放進一個模擬計算機中去,使之相互較量,結果其中只有一種,即還擊策略,在進化上是穩(wěn)定的。試探性還擊策略近乎穩(wěn)定。鴿子策略不穩(wěn)定,因為鷹和恃強欺弱者會侵犯鴿子種群。由于鷹種群會受到鴿子和恃強欺弱者的進犯,因此鷹策略也是不穩(wěn)定的。由于恃強欺弱者種群會受到鷹的侵犯,恃強欺弱者策略也是不穩(wěn)定的。在由還擊策略者組成的種群中,由于其他任何策略也沒有還擊策略本身取得的成績好,因此它不會受其他任何策略的侵犯。
然而鴿子策略在純由還擊策略者組成的種群中也能取得相等的好成績。這就是說,如果其他條件不變,鴿子的數目會緩慢地逐漸上升。如果鴿子的數目上升到相當大的程度,試探性還擊策略(而且連同鷹和恃強欺弱者)就開始取得優(yōu)勢,因為在同鴿子的對抗中它們要比還擊策略取得更好的成績。試探性還擊策略本身,不同于鷹策略和恃強欺弱策略,它在試探性還擊策略的種群中,只有其他一種策略,即還擊策略,比它取得的成績好些,而且也只是稍微好一些。在這一意義上講,它幾乎是一種ESS。因此我們可以設想,還擊策略和試探性還擊策略的混合策略可能趨向于占絕對優(yōu)勢,在這兩種策略之間也許甚至有幅度不大的搖擺,同時占比例極小的鴿子在數量上也有所增減。我們不必再根據多態(tài)性去思考問題,因為根據多態(tài)性,每一個體永遠是不采用這種策略,就是采用另一種策略。每一個體事實上可以采用一種還擊策略、試探性還擊策略以及鴿子策略三者相混的復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