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作為孩子們的良師益友,不僅關心他們的學業(yè)、工作、生活、健康,更對他們的品性、為人、立身、處世給予細致入微的指導。在他看來,教育不是別的什么, 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而且是學做一個現(xiàn)代人。他講到求知識與學做人的關系,老實不客氣地告訴年輕人 :"你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是越多越好 ;你如果做不 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109 頁)有人會 不會想起了"知識越多越反動"?二者之間有沒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呢?這個問題我們放 在后面再說?,F(xiàn)在我們所要解決的,是怎樣才能實現(xiàn)他所說的做成一個人。他說:"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這三部分圓滿發(fā)達的狀態(tài),我們先哲名之為三達德- 智、仁、勇。為什么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遍道德的標準,總要 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tài)怎么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 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xiàn)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 不對,德育范圍太籠統(tǒng),體育范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 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 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同上,105 頁)他在這里所說人類普遍道德的標準, 其實就是現(xiàn)在人們常說的普世價值。我們看到,梁啟超教育子女,就以這三件為究竟。 有人不相信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包含有普世價值,怕是少有梁啟超的慧眼和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