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記/天下之事,莫大于食

無非求碗熱湯喝 作者:張佳瑋


——貪吃有理,饞人自娛

文:張佳瑋

我從小是個饞人,見著好吃的東西挪不了步,推而廣之,看到描述吃的字句或影像就目不轉睛。看書看電影,總是對吃喝的情景記得最熟。小時候常為此慚愧,自覺貪圖吃喝,境界不高。長大讀書,見余華《許三觀賣血記》里,困難時期,許三觀為了滿足兒子和妻子,就繪聲繪色描述了紅燒肉、魚、炒豬肝的做法,讓他們過過癮。這才明白聽字思食、望梅止渴,大家都喜歡呢。

再長大些,看歐洲某位尊姓阿爾伯特的社會學家言論,說發(fā)現(xiàn)新大陸外加與東方的通航對歐洲最大的影響,并非那些被殖民者堅甲巨炮所俘虜?shù)漠愔奕朔N或是被搶劫的黃金象牙——這類東西只和帝王將相有關——而是引入了番茄、香蕉、咖啡、玉米、米飯、茶、甘蔗,煙草和東南亞五彩斑斕的香料,這才覺得自己貪吃有理。這不,天下之事,莫大于食。世界版圖再云譎波詭,權貴天驕再怎么呼風喚雨,真正對世界影響深遠的,還是小民百姓們的一日三餐。

世上食物之博,不待多說;僅就中國飲食之宏偉淵深,實在已是河漢無極,終凡人一生,也未必能嘗其萬一。中國寫食名家甚多,袁枚、唐魯孫、逯耀東、王敦煌、汪曾祺、梁實秋等諸位先生,無一而非走南闖北、遍覽天下、胸中有丘壑之人。以我這樣的年紀(本書所選文,大半是26歲到28歲所寫),經歷之淺,所見之少,要寫飲食,很是不自量力。最初會膽大包天,試著寫些飲食方面的字,是因為遠離家鄉(xiāng),不時想起老媽做的雞湯、老爹的豆腐干絲這些家常,思而不得,于是隨筆記下,好比許三觀描繪紅燒肉做法,邊寫邊給自己解饞。所以本書說到底,就是一個饞人自娛,家常飲食、父母舊邦,外加吃到讀到聽說過就記下,以便過過干癮。所談論的東西,說是飲食,更多是記憶。普魯斯特寫《追憶似水年華》,就是從他吃到一口瑪?shù)氯R娜小點心開始。可見關于飲食的記憶,勾魂奪魄,最讓人無法排遣。本書如果還能論到什么有意義的主旨,其實就是如此:家常飲食、懷想父母,道聽途說看看字,過過饞癮罷了。

中華飲食,博大精深,蘊藉深遠,又永遠溫情寬厚。猶如我們腳下的大地、碗中的面湯、父母的慰藉。蘇軾說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我借這一句話,大概中國食物之博,實在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實在當以感恩慶幸之心對待之。而飲食記憶又最鑿深難忘,所以人走到天涯海角,胃與口舌總還是認祖歸宗。每個成長起來的飲食男女心底,都有一道帶著父母溫暖的家常菜。以書籍傳說里龍肝鳳髓孔雀舌的豪華,也并不比家鄉(xiāng)冬季的燜肉面、蛋炒飯、湯泡飯來得偉大。

說到底,人生在世冰霜苦旅、得失流離,到頭來,真正能令人慰藉的,也無非就是樸樸素素求碗熱湯喝。

并:謹以此書獻給爸爸、媽媽、若、故去的外婆,與所有愛吃、想念故鄉(xiāng)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