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和公子有機會聊到這本書,他說這本集子集中了前些年為雜志們寫的專欄,還有閑時為了討好爸媽寫的小文。他說平日寫球評什么的,爸媽看不懂也不愛看,就寫這種天南地北街坊小食他們喜歡。于是心中不由想起像兒時朋友里那種玩伴,看書多,語言淺,再大的事情在他們那不過談資,一起聊天打發(fā)了時間長了見識,十分痛快,但每每考試后,他們便被家長拿來作為榜樣,言語里你看誰誰誰作文就寫得那么好,讓人不由要產(chǎn)生一點羨慕嫉妒恨。所以想想其實這樣的孩子聰明,寫這樣的書,年紀輕輕當然拼得當然不是歐陽應霽或者蔡瀾吃遍全球魚翅燕窩的閱歷,反而是另辟蹊徑清粥小菜的日常況味,加上文章里俯仰皆是的梁實秋、袁枚、唐魯孫、汪曾祺……甚至拉來了魯迅先生分析口味和閏土的食趣,融會貫通一點沒有掉書包的感覺,有這樣的文化底蘊墊底子,不但寫起來讓吃食們熠熠生輝,公子自己吃的時候那酸甜苦辣自然都伴著一個夠老夠大夠閑的心境了。
其實每個人要掰著指頭數(shù)自己吃過的東西,大菜小菜葷菜素菜廳堂料理私房小廚,或多或少都能說出五四三二一,可有人就能說出味道還能說出門道,說完門道還說說旁門左道,比如上個菜場,下飯的書,甚至是斷了炊煙的恩愛時光,于是乎一下子飯菜就不是那些飯菜,還氤氳著文化,浸透著人情,慰藉著人心,而一手創(chuàng)造出這種氛圍并且被這一切環(huán)繞著的張公子儼然古龍筆下的俠客,身懷絕技還大隱于市,一副厭了江湖戀市場的派頭,一劍封喉的本領都拿來洗孩子帶菜煮衣服,攻城略地后只為討好雙親和并肩的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