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鄭風·緇衣--匆匆時光中,溫情脈脈(1)

最是詩經(jīng)惹情扉 作者:李顏壘


以前我看《紅樓夢》時候注意惜春比較多,《紅樓夢》中曹雪芹對她前生今世詩詞小結(jié)是:"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緇衣就是黑顏色的衣服,她穿一身黑色尼姑服,孤獨而終。

書里說惜春是寧國府賈珍的胞妹,他們的父親賈敬嗜好佛事,在書中對她這個唯一的女兒似乎從沒有什么關(guān)照的體現(xiàn),而賈珍,本該是對自己的妹妹關(guān)愛有加,怎奈他自己就是個因為沒有父母管教、一意胡為的人,常常做出一些因沉迷于女色而引起社會道德所不齒的事情。以至于一個幾乎無依無靠的女孩子,正所謂紅樓夢中"無可奈何"之一人也,到最后穿著緇衣,"獨臥青燈古佛旁。"

緇衣,這黑色的衣服,最初是古代卿大夫到官署所穿的官服?!对娊?jīng)·鄭風·淄衣》是最早出現(xiàn)官服的詩歌?! 【l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敝是"壞了,破了"的意思,粲是"新衣鮮艷明亮"的意思。妻子對丈夫的關(guān)心,衣服破了我給你縫制,你出去辦事回來后我給你添置新衣服。在這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贊歌中,用了"宜""好""席",一唱三嘆,溫情脈脈,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歷來的名家不是這樣認為的,唐代史學家司馬貞在《史記索隱》的《鄭世家》中用大批的篇幅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厲王之子。得封于鄭。代職司徒,《緇衣》在詠。"宋代大儒朱熹在《詩集傳》中繼續(xù)支持說:"舊說,鄭桓公、武公,相繼為周司徒,善于其職,周人愛之,故作是詩。"

朱老先生惹一身非議很大程度上與他評詩經(jīng)的觀點有關(guān),一首詩歌說的是什么很容易看出來,先秦那個時代太過遙遠,我們幾乎觸不到那個時代的印痕,仔細玩味這首詩,會充分感受到詩中有一種溫馨的親情洋溢其間,因此,與其說這是一首描寫國君與臣下關(guān)系的詩,還不如說這是一首寫家庭親情的贈衣詩更為確切。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歷代文人學士的眼睛更是火眼真睛。后世贈衣詩的繁盛也多是從《淄衣》中汲取營養(yǎng)。

唐代女詩人晁采的《子夜歌》贈衣物的情懷真實動人:"輕巾手自制,顏色爛含桃。先懷儂袖里,然后約郎腰。"意思是說我親手為你縫制的這條輕盈的絲巾,顏色燦爛得像鮮紅的桃花。我把它先放進我的衣袖里,然后再送給你用來束扎你的腰身。

洛陽詩人姚燧的《寄征衣》欲說還羞:"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喜歡一個人,想對他好,卻又怕他變心,辜負了我的一片真心,但又不忍看他受凍。是寄還是不寄呢?我徘徊又徘徊。最后恐怕還是寄出去了。

蒲老先生的《聊齋》中的名篇《翩翩》中用樹葉制衣給男子穿,陜西人羅子浮花天酒地,將家業(yè)揮霍一空,最終身染疥瘡,流落街頭。在山寺里借住,偶遇仙女翩翩。"乃取大葉類芭蕉,剪綴作衣",最后以身相許,在翩翩的影響下,成了一個有家庭責任心的人。

贈衣的方式不同,體現(xiàn)出的真情沒有太多的不同。茫茫人世,最喜歡的就是你,我所有的深情都在這衣服里邊,許我一件衣,還你一段情。許我一段時光,贈你一場春暖花開。東漢文學家張衡《四愁詩》中吟唱著心聲:

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雰雰。側(cè)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