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風(fēng)·采葛--我愿意在她手掌之中

最是詩經(jīng)惹情扉 作者:李顏壘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想念一個人可以如此深切。不過經(jīng)典著作《毛詩序》的解讀是:"懼饞也。"說是在桓公之時,"政事不明,臣子一日不見于君,則憂懼于讒矣。"一向不大理會"刺"與"讒"的說法,兩三千年都呼嘯著疾駛過去了,我們只不過想好好品味一首詩而已。史學(xué)大家傅斯年在《詩經(jīng)講義》中也說此詩是:"男女相思之歌。"從詩句中可以看出,小伙子的戀人定是個勤勞可愛的姑娘,她的人是如此讓他迷戀啊。才一日不見,思念竟如清越笛音綿長悠遠,扯人心緒。他只能一分一秒地數(shù)著時間過活,見不著她的日子竟如三年一樣難熬啊。要是能馬上就見到她,他情愿為她做任何事呀,他愿意對她言聽計從,讓他往東決不向西,玩得再瘋再野她瞪一眼他就收斂。熱戀之中男女的思念是多么美妙啊,我愿意在她手掌之中,隨她翻手為云覆手為雨,隨她高興,我總知道她做什么也都是為了我好。

年少時候讀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最初確實不懂張無忌與趙敏的感情,無忌身邊好幾位姑娘,個個對他情深意重,不論得娶哪位對他都是莫大的福澤,一時覺得張無忌是被妖女美色迷惑了,怎么就愿意在她手掌之中?。?/p>

直到末章"不識張郎是張郎"一節(jié)中的描寫:周芷若這樣逼問張無忌:"我問你的乃是虛幻之事。小昭當(dāng)了波斯明教的處女教主,我又……又殺害了殷姑娘。四個女子之中,只剩下了趙姑娘。我只是問你,倘若我們四人都好端端的在你身邊,你便如何?"張無忌道:"芷若,這件事我在心中已想了很久。我似乎一直難決,但到今天,我才知道真正愛的是誰。"周芷若問道:"是誰?是……是趙姑娘么?"張無忌道:"不錯。我今日尋她不見,恨不得自己死了才好。要是從此不能見她,我性命也是活不久長。小昭離我而去,我自是十分傷心。我表妹逝世,我更是難過。你……你后來這樣,我既痛心,又深感惋惜。然而,芷若,我不能瞞你,要是我這一生再不能見到趙姑娘,我是寧可死了的好。這樣的心意,我以前對旁人從未有過。"周芷若聽他這般說,輕聲道:"那日在大都,我見你到那小酒店去和她相會,便知你內(nèi)心情愛之所系。只是我還癡心妄想,若是與你……與你成親之后,便……便可以拉得你回心轉(zhuǎn)意,實在……實在……那是是萬萬不能的。"張無忌歉然道:"芷若,我對你一向敬重,對殷家表妹心生感激,對小昭是意存憐惜,但對趙姑娘卻是……卻是銘心刻骨的相愛。"

俗話說:亂花漸欲迷人眼啊,何況是面對四位對他用情極深的絕世美女?作為當(dāng)事人的張無忌,或許一時難免當(dāng)局者迷。但是旁觀者清,無論是剛開始作為雙方勢力頭目敵對之時,還是張無忌以為是趙敏盜走了屠龍刀、殘殺殷離之后,我們知道張無忌一次次對趙敏的"不忍心"、"舍不得",并非是出自于他本性善良下不了手,而是因為他聽從了內(nèi)心的聲音。是的,他一開始對趙敏的感情就和別人不一樣,于是他甘愿在她手掌之中;明知雙方是敵對勢力,一為中土一為蒙古,他也要答應(yīng)她很多在我們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事情。張無忌為什么甘愿受趙敏"擺布"和"掌控",因為他一開始就"心向往之"啊。在另外一部《神雕英雄傳》中,即便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大俠郭靖,面對古靈精怪、美若天仙的邪女黃蓉,也還不是甘愿在她手掌之中?

《詩經(jīng)》中同樣用"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來表達男女思念之情的還有《鄭風(fēng)·子衿》。我有幸看過古典音樂演唱家哈輝的一些"新雅樂"的MV,其中就有關(guān)于這首《子衿》的,名字叫做《相和歌--子衿》,甫一聽便被奔騰而來的古典雅致氣息所深深地感染和打動。哈輝一個溫婉靜雅的女子,配上她那空靈幽遠、清雅圓潤的唱腔,其人其歌都迅速征服了我。只不過在《子衿》一詩中,抒情主人公是位矜持的女子,她在思念中獨自走來走去的同時,也透露出期待戀人主動找來的小女兒家心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歷來深入人心。現(xiàn)在想來,許仙為什么不聽法海的勸告,即便知道他家娘子是一條蛇妖也要生死相隨?白素貞可不是個一般的人,這是肯定不存在爭議的,最可貴的還是她對許仙全心全意的付出。試想這世間能有幾個人,會有幸遇到白素貞那樣的妻子?不但美若天仙、氣度不凡、頗具神秘感,還能夠幫夫旺家,隨時隨地都在準(zhǔn)備著支持丈夫的一切。有這樣的女子一生相伴,夫復(fù)何求?即便她完全有能力能駕馭得了你,又或許她溫柔賢惠不想"掌控",可人家許仙還情愿毫不知情、難得糊涂地待在她手掌之中呢。

還記得《鳳求凰·琴歌》中所吟唱的詞句嗎?相傳此詩為司馬相如在卓家為卓文君所作,也有人認(rèn)為是王實甫作的,作者雖已不可考定,拿來也倒是極為應(yīng)景:

有美一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無奈佳人兮,不在東墻。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何日見許兮,慰我徬徨。

愿言配德兮,攜手相將。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此琴歌是極寫相如對文君思念之狂與愛之衷腸,大有一種"我愿意在你手掌之中"求之還不得的彷徨感。

試想一下,司馬相如當(dāng)場的精彩表演該何等壯觀啊!筵席之上,少長咸集,群賢竟至。有一翩翩美少年,儀表倜儻,氣宇不凡,撫琴高歌,一曲《鳳求凰》,曲驚四座,才傾八方。廳堂之側(cè),有一亭亭奇女子,輕挑珠簾,傾慕暗生,怦然心動。曲畢,女子取枚紅燭,在燭身刻以"卓"字,便命婢女贈予少年。少年看畢,遂與女子相約。昨日相互慕名已久,今日一見鐘情,遂懷揣定情紅燭,雪夜私奔。一時傳為佳話。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最終,相如確實實現(xiàn)了"我愿意在她手掌之中"的心愿,盡管日后他飛黃騰達。

真真是,情網(wǎng)中看不一樣的天空,無情的人笑我癡,我笑無情人懵懂,我愿意在她手掌之中……一個"我愿意",一切便不再成為問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