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教”這個詞匯的寬泛和普遍的意義上,我說儒家學說恰如基督教或者佛教,是一種宗教。但是,你們也許記得我說過儒家學說不是歐洲字面意義上的宗教。儒家學說和歐洲字面意義上的宗教之間的區(qū)別是什么呢?區(qū)別自然是一個里面有一種超自然的由來和要素,而另一個則沒有。但除了這個超自然和非超自然的區(qū)別之外,還有另一個區(qū)別存在于儒家學說與如基督教和佛教之類歐洲字面意義上的宗教之間。歐洲字面意義上的宗教教導人成為一個好的人。不過儒家學說遠不止這些,儒家學說教導一個人成為一個好的公民。在基督徒語錄里問道:“人的主要目標是什么?”而孔子語錄里問道:“公民的主要目標是什么?”一個人,不是僅僅生活在他個人的生活中,而是處于和同類的關系以及國家的關系中的吧!基督徒語錄中回答說:“人的主要目標是贊揚神。”孔子語錄里回答說:“人的主要目標是像孝子和良民一樣生活。”子游,是孔子的一個門徒,孔子的《論語》曾引用過他的話:“一個明智的人專心于生活的基礎--人的主要目標。當基礎打好后,智慧、宗教就會到來。那么,要像孝子和良民一樣生活,不正是這一基礎--作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主要目標嗎?”《論語》中的原文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譯者注簡而言之,歐洲字面意義上的宗教是把人通過自身的努力轉(zhuǎn)變?yōu)橐粋€完美而理想的人作為目標,要成為一個圣徒、一個佛、一個天使,而儒家學說則有所限定,要把人變成一個良民--像孝子和良民那樣生活。換句話說,歐洲字面意義上的宗教說:“如果你想要擁有信仰,你就必須是一個圣徒、一個佛、一個天使。”而儒家學說則說:“如果你像一個孝子和良民那樣生活,你就擁有了信仰。”
事實上,歐洲字面意義上的宗教如基督教或者佛教,和儒家學說真正的區(qū)別在于:一個是個人的宗教,或者可以稱做教堂宗教,而另一個是社會宗教,或者可以稱做國家宗教。我認為,孔子為中華民族所做的最偉大的貢獻,是他給了他們一個真正的國家觀念。那么,由于給出了這種真正的國家觀念,孔子使這一觀念變成了宗教。在歐洲,政治是一門科學,但在中國,政治自孔子時代開始,就是一種宗教。簡而言之,我認為,孔子為中華民族所做的最偉大的貢獻,是他給了他們一個社會的或者說國家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