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不能受,則聖人不告汝矣,故曰聖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於中,此言受教者。我言雖自外而入汝之聽,汝未有見而中無所主,雖聞其言亦無得也。即禪家所謂從門而入者,不是家珍。汝既無得,則但以聖人為隱,聖人實(shí)不隱也。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便是此意。此四句儘自精微,須子細(xì)參究。道之不可傳,無他故也,其病在此四句而已。故先曰然而不可者,無他也。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覯而多責(zé)。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以遊逍遙之墟,食於茍簡(jiǎn)之田,立於不貸之圃,逍遙無為也。茍簡(jiǎn),易養(yǎng)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遊。
中名不可多取,此譏儒者好名也。蘧廬,草屋也。仁義不可久處,言有跡者不可久也。覯,見也。纔有聲跡可見則禍患之所由生,故曰覯而多責(zé)。假道託宿,不可久處也,過則化之意。茍簡(jiǎn),茍且也。言隨時(shí)而不著相也。不貸者,猶今生言不折本也。易養(yǎng),易足也。無出,不費(fèi)力,無費(fèi)於我也。采真,采取真實(shí)之理也。
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quán)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慄,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闚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
此即是貪夫徇財(cái),烈士徇名,夸者死權(quán)之意。操之而患失,則恐慄;舍之而迷戀,則自悲。三者皆然。無所鑒者,略無所見也。闚,視也。所不休,迷而不知返也。心無明見而不能反視其迷,此天奪其魄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