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博米爾斯基大概也料到你會提出這樣的質(zhì)疑, 因此在第二個實驗里,給志愿者一個“專家打分”。她在事后詢問志愿者對自己的評價,結果與專家打分基本一致,也就是說,志愿者認可專家打分是對自己能力的真正評價?,F(xiàn)在他們算是對世界有了清醒的認識,那么他們的反應是不是只跟專家打分有關,而跟別人的表現(xiàn)無關呢?
答案是: 一半對, 一半錯。對幸福的那一半人是對的, 對不幸福的那一半人是錯的。這個實驗的結果和上一次實驗一致:幸福的人在專家打了高分后會高興,得到低分后會沮喪。不幸福的人則在得到高分后會高興,但在發(fā)現(xiàn)別人得了更高分后,卻變?yōu)榫趩?;在得到低分后會沮喪,但在發(fā)現(xiàn)別人得了更低分之后,卻又高興起來。換句話說,幸福的人為自己的表現(xiàn)而高興、難過,不幸福的人為自己和別人的比較結果而高興、難過。
當然, 這個實驗也和上次一樣, 只能證明幸福和攀比心的相關性,不能指出幸福與攀比心的因果關系。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 Swarthmore College)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 ) 教授推測,其中的因果關系應該是雙向的:攀比心讓你不幸福,而不幸福又讓你更熱衷于攀比。他說:“可以肯定地說,從所有的這些研究看來,攀比心是不會讓你對自己的選擇更滿意的?!?/p>
誠然, 攀比心能讓你在蓋過別人時幸福一下。但這個幸福很短暫,因為你馬上又會習慣性地抬起頭來,“與人比,其樂無窮”,然后立刻就發(fā)現(xiàn)在自己上面,還有一個更高貴的圈子,正輕蔑地藐視著你。于是,你又陷入了下一個“與人攀比→大受打擊→嚴重失落→拼命奮斗→爬上一格→繼續(xù)攀比→大受打擊”的循環(huán),在短暫地滿足了攀比心之后,攀比心馬上就又把你推入下一場更殘酷的攀比火坑之中。
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埃德·迪納(Ed Diener )教授是幸福研究的先驅(qū),人稱“幸福博士”,他調(diào)查了全美國最富有的大款們,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的幸福程度僅比普通美國人高一點點。其中的原因是,金錢只是幸福的一小部分來源,尤其在你已經(jīng)有很多錢的情況下,它基本上就沒有作用了。
更不用說, 在大部分情況下, 你根本爬不到那么高的位置。如果你還是繼續(xù)甘為攀比心的奴隸,讓它驅(qū)趕著你在“與人攀比→大受打擊→嚴重失落→拼命奮斗→爬上一格→繼續(xù)攀比→大受打擊”里不斷輪回,那隨著“爬上一格”的難度越來越大,你停留在“嚴重失落”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
因此, 從長遠看, 攀比心不僅不能帶來幸福, 反倒是通往不幸福的捷徑。攀比心驅(qū)使著你像轉(zhuǎn)輪上的老鼠一樣拼命奔跑,這也許能讓你取得一些物質(zhì)成就,但卻在幸福上一無所得。我們要做的是釜底抽薪,抽掉一些在心中熊熊燃燒的攀比干柴,讓攀比烈火不再時刻煎熬我們的心靈,更平衡、更寧靜地去追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