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十四歲那一年(1906年)的夏天,考入“順天中學堂”(地址在地安門外兵將局)。此雖不是北京最先成立的一間中學,卻是與那最先成立的“五城中學堂”為兄弟者。“五城”指北京的城市;“順天”指順天府(京兆)。福建人陳璧,先為五城御史,創(chuàng)五城中學;后為順天府尹,又設順天中學。兩個學堂的洋文總教習,同由王邵廉先生(天津人,與伍光建同留學英國海軍)擔任。漢文教習以福建人居多,例如五城以林紓(琴南)為主,我們則以一位跛腿陳先生(忘其名)為主。
當時以初設學校,學科程度無一定標準。許多小學比今日中學程度還高,而那時的中學與大學似亦頗難分別。我的同班同學竟有年紀長我近一倍者;——我十四歲,他二十七歲。有好多同學雖與我們年紀小的同班受課,其實可以為我們的老師而有余。他們詩賦、古文詞、四六駢體文,都作得很好;進而講求到“選學”(昭明文選)。不過因為求出路(貢生、舉人、進士)非經(jīng)過學堂不可;有的機會湊巧得入大學,有的不巧就入中學了。
今日學術界知名之士,如張申府(崧年)湯用彤(錫予)各位,皆是我的老同學。論年級,他們尚稍后于我;論年齡,則我們?nèi)私韵嗤?。我在我那班級上是年齡最小的。
當時學堂里讀書,大半集中于英算兩門。學生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在這上邊。年長諸同學,很感覺費力;但我于此,亦曾實行過自學。在我那班上有四個人,彼此很要好。一廖福申(慰慈,福建),二王毓芬(梅莊,北京),三姚萬里(伯鵬,廣東),四就是我。我們四個都是年紀最小的;——廖與王稍長一兩歲。在廖大哥領導之下,我們曾結(jié)合起來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