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中國動作電影發(fā)展史考察,源遠流長的動作電影素以“真功夫”立足,動作電影的每一次革新與發(fā)展幾乎都是建立在對“真功夫”的深刻理解、合理想象和熟練運用之上
從中國動作電影近90的發(fā)展歷史考察,雖然在情節(jié)內(nèi)容上時常伴有神鬼仙妖的成分,但作為動作電影主導元素的“功夫”(武術(shù)),卻始終沿著一條扎扎實實的“求真”道路向前發(fā)展。動作電影的雛形來源于京劇中的“武打”場景,而京劇中的武生向來以騰挪跌宕的“真功夫”(武術(shù)基本功)立足,這也直接影響了早期動作電影對于動作演員“真功夫”的素質(zhì)要求。在后來的動作電影發(fā)展史中,北方的京劇、南派的南拳和日本的劍道,都在不同時期為香港動作電影的新生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成為其綿延生息的不竭動力;而作為世界著名技擊術(shù)“截拳道”創(chuàng)始人的李小龍于1971-1973年拍攝主演的經(jīng)典動作影片(《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斗》、《死亡游戲》),更是成為奠定新派動作電影突出動作與打斗之“實戰(zhàn)性”、“真實性”和“簡約美”的基礎(chǔ)。然而,無論是京劇花旦、南拳蔡李佛、東洋劍術(shù)或是“截拳道”,均以硬橋硬馬的“真功夫”為其特點,反對華而不實的“花拳繡腿”和道貌岸然的“神拳魔掌”,這就進一步?jīng)Q定了中國動作電影長期以來以“真功夫”、“真動作”立足的本色。綜觀武俠動作電影史,幾乎所有的動作明星(包括演員、導演、動作指導)都是武術(shù)、京劇出身: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體育健將張慧沖、四五十年代的京劇花旦關(guān)德興、六七十年代的功夫之王李小龍、七八十年代的南拳宗師劉家良、八九十年代的京劇武生“七小?!保ǔ升?、洪金寶、元彪等)和武行出身的李連杰、甄子丹、趙文卓、袁和平、唐季禮等。這些動作明星們現(xiàn)已成為國際動作電影的領(lǐng)軍人物、好萊塢競相招攬的對象,而最讓好萊塢看重的,不是他們?nèi)绾斡秒娔X特技拍攝真功夫,而是他們多年摔打磨煉而來的“真功夫”。
2. 從動作設(shè)計美學風格角度考察,硬橋硬馬南拳派的“寫實”風格一直是中國動作電影多元化美學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香港本是南粵之地,以武學流派來講,盛行洪拳、詠春等南方特色武術(shù),與北方形意、太極、八卦等功夫大不相同。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功夫片中的武術(shù)指導大都習練南派武術(shù),設(shè)計的動作招式也以強調(diào)“硬橋硬馬”的南派為主。而這期間動作影人們拍攝的大量南派武林高手黃飛鴻、蘇乞兒等傳記影片,更使得南派功夫片獨霸一時。雖然其后李小龍和成龍分別將截拳道、京劇與雜技加入功夫片,但兩人的功底也有較強的南派遺風(李小龍的截拳道脫胎于詠春,成龍也曾精習洪拳)。因此,香港功夫片由“南拳”一統(tǒng)江湖的局面,直到70年代末由香港導演張鑫炎執(zhí)導、內(nèi)地武術(shù)運動員李連杰、于承惠等出演的、展示南北各派武術(shù)的影片《少林寺》熱映,才被打破。與此同時,以袁和平、程小東為代表的北派功夫底子的武術(shù)指導也浮出水面,從而為動作電影的發(fā)展創(chuàng)出一片新天地。然而,南拳綿長悠久的歷史,為功夫片的動作風格發(fā)展奠定了基調(diào)。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動作電影的風格才逐步開始真正多元化,其中以袁和平為代表的“寫實派”和以程小東為代表的“寫意派”成為兩大主流。袁和平,精研中國武術(shù),尤擅北派長橋大馬,動作設(shè)計“樸實”、“硬朗”,早期拍攝的功夫片有“格斗教科書”之稱,如《精武英雄》、《太極張三豐》;程小東,自幼研習北派京戲,善于翻騰跳躍,動作設(shè)計追求表現(xiàn)主義和個人主義,代表作有《東方不敗》、《英雄》、《十面埋伏》等。進入新世紀,《臥虎藏龍》的巨大影響促使袁和平一貫“寫實”的風格逐漸突破,在好萊塢拍攝了《黑客帝國》系列和《霹靂嬌娃》系列后,他又回國與李連杰、于仁泰一起拍攝起陽剛純正的武術(shù)電影《霍元甲》。與此同時,同為武生出身的成龍在《神話》、《新警察故事》、《玻璃樽》、《功夫之王》、《功夫夢》中繼續(xù)演繹著“血肉豐滿”的動作傳說。另外,徐克的《散打》、《七劍》,甄子丹的《殺破狼》、《龍虎門》、《葉問》,董瑋的《地上最強》、《十月圍城》等,也都將“寫實”派動作風格延續(xù)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