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思想、氣質、能力和興趣的總和。性格是人的內在實質,是個人思想感情的倉庫。從廣義而言,性格在心理學上一般被稱為“個性”。黑格爾認為,人的完整的個性就是性格。
人物性格是電影美學的核心命題之一。羅丹說:“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①戲劇家卡斯特爾維特洛說過:“行動或多或少展示出人物性格。”“沒有性格,行動就不能完成?!雹?/p>
在武俠動作電影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往往需要通過一系列肢體的、心理的、語言的動作逐步展開。因此,動作導演的核心問題就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中的人物角色與武打動作的有機融合,創(chuàng)造人物性格,表達思想主題。
眾所周知,影視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的藝術,只有塑造出生動的人物,影片的價值才會確立。而人物形象的確立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包括性格、心理、文化等,如果僅僅靠一系列走過場式的打斗,是不可能對人物形象完成細致、傳神的刻畫和塑造的。
在處理人物性格與武打動作關系時,刻畫人物應與武術表現(xiàn)融為一體,將內容與形式有機結合,避免為打而打的走過場。武術與人物的關系應為“人物為體,武術為用”,而不是“武術為體,人物為用”。武術只有在人的操作中才具有某種道德意義的指示,是非善惡才會在主體身上升華為一種精神品質。
以1983年張華勛與謝洪編劇、北影廠制作的影片《武林志》為例,該片在武打動作與人物性格、主題思想的結合上值得借鑒。為了完成主人公東方旭(李峻峰飾)“精誠尚武,含而不露,樸素厚道,虛心好學,有志有節(jié),武德高尚”的性格塑造,影片設置了廟前賣藝、比武相讓、斷臂明志、簽生死狀、勇戰(zhàn)大力士等動作段落,并以內斂渾厚的八卦掌作為他的獨特武藝,做到了動作內容與動作形式的統(tǒng)一。該片導演張華勛曾在《武術題材的嘗試與探索--〈武林志〉創(chuàng)作拍板回顧》一文中說:“武術功夫的展示要符合揭示主題思想的需要,服從人物性格的需要,絕不能因為表現(xiàn)武術功夫而破壞了場面的嚴肅性,有損于主題的揭示,有損于人物的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