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全盤考慮之下,蔣經國決定啟用毫無人脈基礎的李登輝。他認為只有像李登輝這樣依附他并受其提攜得以平步青云的“平民官員”,才能起到沒有蔣家人繼位卻能讓蔣家人放心的作用,這也是蔣經國無法實現“傳子”計劃之后,唯一可以彌補蔣家的權宜之策。當然,那時的蔣經國絕不會想到,李登輝羽毛漸豐之后,竟成為蔣氏家族的背叛者與掘墓人。李登輝韜光養(yǎng)晦騙過蔣經國
追溯歷史就會發(fā)現,蔣經國啟用李登輝并非始于1984年“江南事件”之后,早在1972年蔣經國就任臺灣“行政院長”時便對李登輝賞識并暗萌重用之心了。關于蔣經國啟用李登輝的經過,港臺傳媒曾有種種臆測與傳聞,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媒體謠傳所謂李登輝上臺系蔣經國身邊重臣蔣彥士、宋楚瑜等人舉薦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揣測。真實情況恰如李登輝本人所承認的那樣:他所以能進入高層,主要是“事出偶然,恰適蔣經國選人之機”——他只是一個意外的幸運者而已。
從父親病重不能掌管臺灣的實際權力時起,蔣經國就開始考慮扶持自己的黨羽,而臺灣籍官員更是優(yōu)先考慮的重點。臺籍官員人數眾多,蔣經國卻均不放心,他不希望麾下部屬過多地擁有人脈勢力。于是蔣經國開始在中下層臺籍公職人員中尋覓目標,此時恰逢有人推薦李登輝,李登輝又非常符合蔣經國的選才標準:既是臺籍出身又沒有屬于李氏自己的小團體和私人勢力,同時還懂得治理農業(yè)。這兩點在蔣經國看來是極為難得的長處。
李登輝當時剛從美國康乃爾大學留學歸臺不久,在臺灣“農復會”以農經博士的身份充任“技正”(技術閑職),還在臺灣大學兼任教職,那時的他只想搞好農業(yè),確無從政的妄想??墒?,一個偶然的機會,卻讓李登輝時來運轉,平步青云:一次出席友人的私人宴會,李登輝意外結識了蔣經國身邊的人。這次宴會的主持者是與李氏關系密切的王作榮,此人與李同為美國康乃爾大學農經系畢業(yè),回臺后在遠東經濟學會任職。宴會上還有李登輝的另一位農經方面的朋友楊鴻游,同時他又意外結識了王升(蔣經國親信,時任臺灣政戰(zhàn)部主任)和李煥(時任國民黨黨部秘書長)。席間李煥和王升兩人與李登輝談到臺灣農業(yè)問題,他們都感到李氏正是能助蔣經國解決臺灣農業(yè)發(fā)展滯后問題的可用之才。嗣后,李、王兩人分別在不同場合向蔣經國介紹了李登輝。蔣、李因緣由此開始。
不過李登輝本人對此一無所知。數月之后,突然有臺灣警察總署人員約他到警署談話,而且這種沒頭沒腦的談話竟然接連不斷,警察每次都要談到他早年在臺灣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李登輝為此大感恐慌。更讓李心中不安的是,警總的人約談不斷,有時在“農復會”談話,有時甚至派警車把李押到警總去進行詢查,李登輝無法了解這種審問式的談話背后究竟隱藏何種政治背景,他甚至以為隨著這些無休止的談話逐步升級,最后也許會遭受牢獄之災。直到半年后,他才接到行政院通知,蔣經國要李登輝陪同下鄉(xiāng)檢查臺中地區(qū)農業(yè)情況。這時候,李登輝才恍然大悟,“警總”前期的審查原來是蔣經國將要重用他的一個考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