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上文,魯迅又說:“其中所說的幾個詩人,至今沒有人再提起,也是使我不忍拋棄舊稿的一個小原因。他們的名,先前是怎樣地使我激昂呵,民國告成以后,我便將他們忘卻了,而不料現(xiàn)在他們竟又時時在我的眼前出現(xiàn)?!边@話怕也說得太過了,比如“其中所說的幾個詩人,至今沒有人再提起”,怕就不確。我不知道,魯迅說的這幾個詩人中,包括不包括但丁、果戈理(他譯鄂戈里)、拜倫(他譯裴倫)、雪萊(他譯修黎)、濟(jì)慈(他譯契支)、荷馬(他譯鄂謨)、彭思(他譯朋思)、普希金(他譯普式庚)?若包括,我不相信從五四運(yùn)動到魯迅寫此序言的一九二六年,這六七年間竟沒有人提起過這些詩人中的一個。
既然說這“幾個詩人,至今沒有人再提起”,只要有人提起其中的一個,便可知其立論的荒謬。
一九二二年七月十八日《晨報副刊》上載有仲密的文章《詩人席烈的百年忌》。仲密者,周作人也。席烈,英文名Percy Byysshe Shelley,即雪萊,也即魯迅譯作修黎者也?!赌α_詩力說》中對雪萊的介紹,較之其他詩人為多,整整一節(jié)(第六節(jié)),不足兩千字。而周作人此文,約三千字,不僅介紹了雪萊的生平和思想,還譯了雪萊五六節(jié)詩(有的是詩?。?。關(guān)于雪萊,周作人不光寫了這篇介紹文章,早在五月三十一日的《晨報副刊》上,還登載過他譯的雪萊詩《與英國人》。
雪萊、濟(jì)慈這幾個詩人,徐志摩、吳宓也多次提到過。二十世紀(jì)二十年代前期,那么多英美留學(xué)生回國了,只要一寫談英詩的文章,怎么會不提雪萊、濟(jì)慈、彭思這些大詩人呢。真不知道魯迅寫序言那會兒是怎么想的。不敢說心態(tài)不正常,至少也是慮事不周吧。
再就是,這篇《摩羅詩力說》,無論是篇幅還是寫法,都像是一篇“雜湊”的文章。一下子論述了七八位歐洲的著名詩人,說是對他們都作了一番研究才寫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管怎么說,魯迅在日本求學(xué)期間,受尼采思想的影響還是明顯的。
僅此三個方面的思想資源,就決定了魯迅后來的作品,不管是涉及時政的雜文中,還是與對手的論戰(zhàn)中,都提不出什么系統(tǒng)的明確的社會理念?!皞€人主義”、“超人”云云,只可藏在心里,是說不出口的。那么他就只能是從少年時看過的書上,古代的人與事上,親歷的世事中,尋找實例的證明。所謂的理論,不過是舊文人常說的民生多艱、家國一理、修齊治平那一套空話、大話。最明顯的是,對人的評價,總也出不了君子小人之別,頂多變個法兒,把本來要斥之為小人的,反諷為“正人君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