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每個新入伍的士兵必須在訓練中心進行時間不等的嚴格訓練,達不到標準者不準進入下一階段的訓練。據統(tǒng)計,陸軍新兵訓練淘汰率最高曾達到8.2%。海軍陸戰(zhàn)隊等作戰(zhàn)強度大、執(zhí)行特殊任務的軍兵種,新兵訓練的淘汰率更高。
從近年情況看,美軍應募入伍的士兵大多來自中、下等收入的家庭,當兵的主要動機首先是解決就業(yè)問題。特別是美國經濟不景氣時期,許多青年就業(yè)無門,就到軍隊中尋找出路。
克勞塞維茨在《戰(zhàn)爭論》中強調:“精神因素在戰(zhàn)爭中占據最重要的地方。精神力量滲透著全部軍事領域。”可以說,軍隊戰(zhàn)斗力是由兩種要素組成的:第一是精神,第二是物質。精神要素處于關鍵位置。
美國軍隊的整體戰(zhàn)斗力異常強悍,應募入伍的士兵的精神力量從何而來?
首先是扎根于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即“美國精神”。
美利堅民族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有責任將上帝的福音傳播整個世界的“自命不凡的使命感”。這里有美國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在強調國家為個人服務的同時,又要求個人效忠于國家,以使國家更強大,從而更好地為個人服務。這里有強烈的公民責任感,《美國軍人行為準則》第一條這樣規(guī)定:我是美國公民,從軍為保衛(wèi)國家和我們的生活方式而戰(zhàn),并隨時準備為之獻出自己的生命。
美國軍隊重視發(fā)揮軍隊院校和部隊軍事實踐兩方面的優(yōu)勢,將精神教育貫穿于官兵軍旅生活的整個過程,確保教育的連續(xù)性和長期性,大力培育官兵忠誠感和愛國心;并在政治待遇和精神待遇上不斷強化軍人的榮譽感和優(yōu)越感。
打開美國國防部的網站,可以看見“美國精神”教育這一主題,不是生硬的灌輸說教,而是善用形象直觀的圖畫、簡潔激昂的文字,以及精心營造的整體氛圍,注重心理實效。
宗教信仰是美國的文化傳統(tǒng),美軍中信教的人員達90%以上。宗教規(guī)范的約束力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條令條例的強制力量。軍中配備隨軍牧師,借助宗教的力量解決“為誰而戰(zhàn)”和“為何而戰(zhàn)”等戰(zhàn)爭倫理問題,教化官兵、安慰心靈。那些偏離美軍標準線的心性品行,在宗教力量的作用下得到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