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場景設計與情節(jié):評金基德《春夏秋冬又一春》(3)

刀與星辰:徐皓峰影評集 作者:徐皓峰


女水男土

電影是什么?電影是設計。在書法、音樂中會有即興狀態(tài),情緒一到作品同時完成,越即興越能發(fā)揮,書法史上常有喝醉后出杰作的現(xiàn)象,書圣王羲之和草圣懷素都是如此,他倆酒醒后都感慨再也寫不出那樣的作品。

而創(chuàng)作電影更像是設計建筑,偉大的導演都是很客觀的,不是信手拈來,而是絞盡腦汁。在電影中,沒有使小性子的余地。所以學故事片的導演去拍紀錄片會感到愜意,能隨著生活游走,享受點“妙手天成”的樂趣。

在《漂流浴室》中糾纏病態(tài)心理的金基德,在《春》片中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要顯示文化。什么是文化,他做出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浮廟中有三個隔間,只有門扇卻沒有墻,這是一個不成立的門。

“春”段落中,老和尚明明看得見門內(nèi)的小和尚,卻非要打開門才喊小和尚起床,人的觀念中有墻便有了墻。而這道觀念的墻,在“夏”段落中崩潰了,小和尚直接看到了“墻”外的病女,并且穿“墻”而過,鉆入了病女的被窩——原來文化是一種虛設,你覺得有便有了,覺得沒有便沒有。文化是人類的自我設定,在無邊的世界里,覺得“我應該這樣……”

“春”中的小和尚用石子捆綁小動物,將它們作踐而死,老和尚把石頭捆綁在小和尚身上,讓他體會到了動物的痛苦,從此愛天地萬物。我們理解孩子是純真的,其實孩子是人類的原始社會的縮影,孩子自私兇殘。人性絕對是本惡的,只不過人類后來發(fā)展出了智商,將狹隘的心胸打開了些。

小和尚事件,便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同身受到他人的歡喜憂愁——只有想多了,才能有道德,道德是智力的體現(xiàn)。小和尚被師傅虐待,從而種下了善根。當他長成青年,遇到了一件無法用善惡定義的事情,那就是女人。女人代表自然,道家比儒家高明,因為儒家談善惡,而道家談自然。我們在自然面前束手無策。

《紅樓夢》中“男人是土作的,女人是水作的”的說法,來自于道家“泥水丹法”的典故,即水一沖,土就垮了。女性是男性的一道洪水,采陰補陽的妄想,只是個千古笑話——曹雪芹對此明了,因而有了賈寶玉的癡,有了“癡及墻外”的章節(jié)。

小和尚的青春如洪汛般來臨,多年修行一下便垮了?!跋摹倍温渲校瑏砹艘粋€療養(yǎng)的病女。病女來時穿的是黑衣,當她改變了衣服顏色,她的心態(tài)就會改變。

電影是影像的敘事藝術(shù),奧妙正在于停留在表面,一深入便趣味全無。如中醫(yī)診脈,憑脈搏便知道了五臟六腑,這是遠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