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乎我者為古人,后乎我者為后人。古人之與后人,則皆同乎?曰:皆同。古之人不見我,后之人亦不見我;既已皆不見,則皆屬無親,是以謂之皆同也。然而我又忽然念之:古之人不見我矣,我乃無日而不思之;后之人亦不見我,我則殊未嘗或一思之也;觀于我之無日不思古人,則知后之人之思我必也。觀于我之殊未嘗或一思及后人,則知古之人之不我思,此其明驗也。如是,則古人與后人,又皆不同。
“在我之前的是古人,在我之后的是后人。古人與后人對我而言都是相同的,因為古人沒有見過我,后人也沒有見過我。既然古人與后人都沒有見過我,我和他們都不親近,所以對我而言,他們都是一樣的。然而我轉念一想,其實古人和后人之間又有所不同。我沒有見過古人,但是我卻沒有一天不思念古人;我也沒有見過后人,但是我卻從來不會去思念后人。我現(xiàn)在沒有一天不思念古人,他日后人也必定會如此地思念我?,F(xiàn)在我從來不去思念后人,就知道古人肯定也沒有思念過我。如此一看,古人和后人又大大地不同?!?/p>
金圣嘆感慨,既然后人將來會如此深情地思念自己,此番情義需要回報。于是,便有了評論界的一朵奇葩——“金批《西廂記》”。
奇人金圣嘆的想法,不能以常理忖之。他也的確就像自己當年想象的那樣,被后人們反復思量,念念不忘。于是,四百年后的今天,我依然為他傾倒,寫下這傷別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