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片一旦被擲入深井,便永無出井的希望,自己這輕輕一擲,瓦片的命運(yùn)便無可挽回了。反觀世間眾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人生就是如此悲哀,不得做主。幼小的金圣嘆領(lǐng)悟到,在無常而強(qiáng)大的命運(yùn)面前,人是多么無奈和無助。這對于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實(shí)在是過于早熟了。
金圣嘆十歲入鄉(xiāng)墅之后,不止一次地沉浸在日落時分的凄美景致中:“吾數(shù)歲時,在鄉(xiāng)塾中臨窗誦書,每至薄暮,書完日落,窗光蒼然,如是者幾年如一日也?!?/p>
這樣敏感多思的孩子,天生具備了“世間讀書種子”的慧根。而在他幼小的內(nèi)心,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對于歲月無聲而逝的愴然之感。
金圣嘆幼年初讀《西廂記》時,見“他不偢人待怎生”之七字,“悄然廢書而臥者三四日”。
“他不偢人待怎生”,寫張生一腔深情得不到鶯鶯的回應(yīng),無奈而又無計(jì)可施的絕望心情。金圣嘆因這七個字失魂落魄,竟至三四日茶飯不思。彼時還只是一個幼童的金圣嘆,竟然已經(jīng)深切體會到這種“求之不得,輾轉(zhuǎn)反側(cè)”的情思,比之“世間讀書種子”的贊譽(yù),“世間多情種子”反而更加形象貼切。
人生無常,“情”之一字最叫人魂斷神傷。時光的無情流逝、有情人愛而不得相守,這一切的一切都成為少年金圣嘆惆悵與哀傷的源頭。
金圣嘆在少年時就表現(xiàn)出大悲大喜、患得患失的心境。十幾歲的他雖未親身經(jīng)歷世事的無常與幻滅,然而飽讀詩文的他,卻能透過讀書人的觀感,看透文字背后浸潤的辛酸入骨的真實(shí)。
儒家歷來推崇所謂“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狈饨ㄊ看蠓騻儗Υ恕叭ⅰ钡南蛲蓙硪丫谩<幢悴荒軌颉傲⒌隆睘槭劳浦?,不能“立功”經(jīng)世安邦,便要著書“立身”,傳諸后世。
金圣嘆一生為他人作嫁衣,以評批他人著作聞名于世。他自己沒有寫出什么驚世駭俗的作品,但是無礙他將個人的思想言論傳播出去。他在評點(diǎn)《西廂記》時曾寫下兩篇發(fā)人深省的序言——“慟哭古人”與“留贈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