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生命這出戲(4)

寂靜之道 作者:希阿榮博堪布


佛教所講的“苦”不僅包括劇烈粗大、毋庸置疑的痛苦、災(zāi)難、傷害,還泛指一切的憂惱、缺憾、局限。如此,人生所有的經(jīng)歷似乎都包含在苦的范疇之內(nèi)了。自有生命便有憂患。老病別離、冤家相見、所求不得之苦自不待言,即便是快樂,也沒有不最終變成憂惱、惋惜或惆悵的。

輪回中任何的生命形態(tài)都不離苦的本質(zhì)??鞓凡皇菦]有,卻短暫而趨于表面,就像在一碗湯藥里加入一小片包著糖衣的藥丸,那微不足道的甜味根本沖淡不了整碗藥的苦澀。

我們經(jīng)歷的苦源自于煩惱和業(yè)。

這里所說的煩惱主要是指貪婪、嗔恨、嫉妒等會給自他身心帶來傷害的情緒。

業(yè)是指過去的行為。從長遠來說會帶來快樂的行為,稱為善業(yè);長遠來看會帶來痛苦的行為,稱為惡業(yè)。行為的后果不僅要看眼前,更重要是看長遠的影響。比如貪婪會讓人暫時感到滿足,但長期來看,貪婪帶來的是永無止境的不滿足感和不安全感,內(nèi)心難得安寧。再比如,修行過程中我們毫無疑問是要吃苦、受委屈的,但這長遠來說有助于解脫輪回的痛苦。

想象一下,每天從早到晚,我們會有多少念頭,多少身體的行為。由此類推,我們一生以及過往的生生世世,又會有多少身心的行為。這些行為,每一個,真真切切是每一個,都會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后果。后果又成為因,因再結(jié)果。因因果果交織在一起,呈現(xiàn)出不同的生命形態(tài),不同的生活際遇。

業(yè)(即行為)的力量有強有弱。強大的業(yè)決定一期生命的主要特征,比如投生在輪回六道中的哪一道,壽命長短等等。力量不是那么強大的業(yè),則繪制出生命的各種細節(jié),比如美丑、才藝、貧富、健康、疾病等等。

通常來說,具足四項條件的業(yè)力量會比較強大,也就是說一個行為有明確的意圖、明確的對象、采取了實質(zhì)的行動并實現(xiàn)預(yù)期的結(jié)果。以殺生為例,如果有殺生的意圖,有明確的殺害對象,采取了殺的行動并確實殺死了對方,那么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殺業(yè),需要完整感受殺生的果報。

即使四項條件具足,意圖、對象的差異,也會極大地影響業(yè)的力量。意圖、對象,在佛教中稱為發(fā)心和對境。同樣的行為,發(fā)心不同或?qū)巢煌?,其果報會很不相同?/p>

佛經(jīng)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阿難尊者向佛陀供養(yǎng)了一碗粥,佛陀隨即撥了半碗粥給過來乞食的狗吃。過后,佛陀問阿難:是你供養(yǎng)佛的功德大,還是我布施狗兒的功德大?阿難尊者說:是您布施狗兒的功德大。佛說:如是如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