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往日的華爾街開始消亡(2)

追逐高盛 作者:(美)蘇珊·麥吉


丹·勒夫金和他的兩個合伙人在1959年共同創(chuàng)建了唐納森–勒夫金–詹雷特公司,在創(chuàng)建之初他們?nèi)缤渌疽粯樱瑖栏癜凑占~約證券交易所規(guī)定的私人合伙人制度。但是勒夫金非常清楚,在當時的大環(huán)境下,企業(yè)必須有大變革才有幸存的可能。在1970年年初,勒夫金剛當選紐約證券交易所理事會理事不久,就在一次理事大會上冷靜地向其他理事宣布,他的公司從第二天起就要申請上市,其目的是為了募集更穩(wěn)定的資金,從而更扎實地開展公司業(yè)務。勒夫金后來回憶道,當時其他理事們的反應異常激烈,很多年紀稍大些的理事都控制不住自己而高聲咒罵起來。

反對者的領軍人物是菲利克斯·羅哈廷,他是當時華爾街最受尊敬的交易員,也是拉扎德兄弟公司的執(zhí)行合伙人。他對著勒夫金大聲呵斥道:“你這個猶大!”雖然遭到了華爾街其他公司的激烈反對,勒夫金和他的合伙人還是堅持了他們的計劃,于1970年4月完成了其首次公開招股,以每股15美元的價格成功上市。雖然他們的上市股價沒有他們預計的那么高,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于整個市場處于熊市,上市之后很快股價又跌落了許多,但是這個公司及其合伙人為華爾街其他的金融公司指明了一個全新的商業(yè)模式——公開交易的投資銀行,其管理人員可以使用投資人的資本來追求高投入高回報的交易,很多人稱這種商業(yè)模式為“拿別人的錢賺錢”。而羅哈廷的公司則一直等到羅哈廷本人于2005年因出任美國駐法國大使而離開公司的時候才上市。

迫于壓力,在之后的幾年里,不斷有銀行跟隨著唐納森–勒夫金–詹雷特公司的腳步,陸續(xù)上市了。在20世紀70年代,新的計算機技術促使整個金融市場更高速而且更高效地運作,也使得股票的買入賣出差價進一步壓縮。五月天法案迫使銀行失去了固定傭金這部分收入,而計算機系統(tǒng)則把投資銀行的另外一大部分收入(即買入賣出賺取差價)擠得干干凈凈。投行必須爭取更多的交易量,以交易量的總數(shù)來彌補以前每筆交易可以帶來的固定利潤,這樣才能勉強維持贏利局面。但是沒有更多的資本投入,是根本不可能提高交易量的。因此,華爾街其他的巨頭們,一個接一個地追隨著唐納森–勒夫金–詹雷特公司的腳步上市了。它們之中有些動作很快,例如美林證券于1971年上市,也有些因擔心上市的舉措會徹底地改變企業(yè)文化而非常審慎。在華爾街所有巨頭之中上市最晚的一個是高盛,直到1999年才真正完成其計劃已久的上市工作。從合伙人制度到公有制的變化,包括后來發(fā)生了一系列的兼并,整個過程是極具戲劇性的。在1955年時,排名前十位的投資銀行總共擁有大約億美元的資產(chǎn);而到了2000年,這個數(shù)字激增到了1 940億。

唐納森–勒夫金–詹雷特公司公開挑戰(zhàn)華爾街的僵持現(xiàn)狀只是揭開了冰山的小小一角。在其他很多方面,華爾街都在重塑其工作方式,這種變革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大熊市時代是很常見的。還做什么事業(yè)呢?還不如就坐在股票報價牌前,隨著潮起潮落的股價碰碰運氣算了。在20世紀60年代,就是這種想法驅使著無數(shù)散戶投資者帶著他們多年的積蓄一股腦地涌入股市,到了70年代初期,由于大熊市的到來,很多散戶撤資,華爾街代理股票買賣和承銷的傳統(tǒng)業(yè)務再一次受到威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