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識南極(1)

鼎立南極:昆侖站建站紀實 作者:張銳鋒


1979年的一個早晨,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學家董兆乾正在樓道里做飯,一位領(lǐng)導(dǎo)找到他說:“你去南極吧!”他呆住了,過了一會兒才如夢方醒,一個遙不可及的地方,一個白雪皚皚、萬古荒涼,曾經(jīng)在夢中出現(xiàn)的地方,現(xiàn)在,將在現(xiàn)實生活中被自己觸摸到。后來他得知,當時澳大利亞政府邀請中國派遣兩名科學家參加澳方南極科學考察,中國國家海洋局獲得了一個名額,董兆乾幸運入選。于是,他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科學家張青松組成了二人考察組前往南極,董兆乾任組長。

張青松同樣是突然接到赴南極科考任務(wù)的。1979年12月19日,正在青藏高原進行科學考察的張青松,收到地理所的加急電報:“火速歸京,有出國任務(wù)?!彼麆倓傠x開北京十天——究竟要去什么地方呢?回到北京后業(yè)務(wù)處處長告訴他:“應(yīng)澳大利亞邀請,中國政府決定派你和海洋局的一位同志去南極凱西站訪問考察,1月6日出發(fā),時間約兩個月?!?/p>

緊張的準備工作開始了。他們對南極了解很少,在很短的時間里,必須盡可能地搜集有關(guān)南極的資料,《地理知識》編輯部的同志提供了一系列他們收集出版的南極資料,國家體委和地理所、動物所、植物所的同志給他們準備了高山野外裝備和科考工具,人民畫報社的攝影師教張青松如何拍好照片。國家還專為董兆乾赴南極考察購買了一架攝像機,在出發(fā)前特意安排中央新聞電影紀錄制片廠的一位攝像師,對董兆乾進行了短暫的培訓,他們到長安街上練習了半小時,熟悉了簡單的攝影技巧。

在搜集資料過程中,張青松獲悉:1979年11月28日,新西蘭飛往南極的一架DC—10客機在羅斯島上空墜毀,機上200多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無一生還。由此深切地證明了南極大陸風大,氣候惡劣,飛機失事率高。張青松沒有把這些信息告訴妻子和家人,只是在給黨支部的信里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此次南極之行,我一定努力爭取最好的結(jié)果,順利歸來。萬一我回不來,請不要把我的遺體運回,就讓我永遠留在那里,作為我國科學工作者第一次考察南極的標記?!?/p>

這是有史以來中國人第一次去南極考察。中國對南極科考的歷史翻開了第一頁。

1980年1月12日,董兆乾、張青松乘坐“大力神”運輸機飛向南極。駕駛員深知中國人第一次到南極的心情,邀請他們兩個人進入駕駛艙,飛機駕駛員說:“你們到這里先感受一下南極吧?!睙o邊無際的冰雪讓他們震撼,董兆乾拿起攝影機開始拍攝,他盡可能地將眼中的南極全部納入鏡頭,為中國科學家留下第一手寶貴資料。一望無際的冰原、遮天蔽日的鳥群、海岸裸露的礁石、海上漂浮的巨大冰山,這些鏡頭后來成為我國第一部南極紀錄片《初探南極》的主要素材。

在澳大利亞凱西站,他們開始了緊張的工作。凱西站位于南極威爾克斯地東岸,站區(qū)坐落在一個半島和若干小島組成的低洼處。它的主要建筑物高出地面3米,房屋呈空氣動力學形態(tài),以防止被大雪掩埋。這里的盛夏氣溫一般在0攝氏度以上,然而從4月到10月,溫度會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雖然他們來到這里正值夏季,但暴風雪來臨,氣溫仍然會驟降到0攝氏度以下。此時,太陽幾乎一直徘徊于地平線上,白天和夜晚失去了界限。他們對南極進行了綜合考察,采集了南極樣品,拍攝了大量照片。

歸途中遭遇南大洋西風帶的強風暴。他們乘坐澳方“塔拉頓”號運輸船離開法國站不久,就遇到了低氣壓強氣旋。每秒40多米的狂風,掀起了20多米高的巨浪,空氣被風浪主宰,“塔拉頓”號運輸船差不多像一片樹葉。張青松起不了床,掙扎著,兩手緊緊抓住扶手,盡量將身體貼在床上,背部的皮肉都被磨爛了。他不斷嘔吐,幾乎將腸胃都要吐出來了。董兆乾每餐都給張青松帶一些蘋果充饑,但他很快就將吃到肚子里的東西吐了出來。當時他的念頭是,以后再也不來南極了。然而,風平浪靜之后,南極大陸神奇和獨特的魅力,又迅速喚起了他再到南極的渴望。事實上,他回到中國沒多久,就又一次踏上了赴南極的漫漫長途。1980—1981年,張青松再赴南極大陸,前往澳大利亞的戴維斯站越冬考察,成為中國第一位在南極越冬的科學家。同時董兆乾也再次受政府派遣,參加了國際南大洋BIOMASS計劃的澳大利亞考察隊,擔任物理海洋學組副組長,乘“塔拉頓”號南極考察船進行了南大洋的南印度洋扇區(qū)的海洋水文學考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