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漫畫后的心得
上一章,我主要從表情描繪這一點談了線條的重要性。我想這個問題實際上只要是畫過漫畫的人,下意識中都會明白。迄今為止的漫畫評論,因為不能夠把這個問題的關鍵之處很好地訴諸文字,所以在大多數(shù)漫畫家或畫過漫畫的人看來,總覺得是隔靴搔癢,“沒有說到點兒上”。
我之所以這樣拘泥于線條,是有原因的?,F(xiàn)有的漫畫評論,對于我在畫漫畫的過程中意識到的線條的重要性沒有任何評述,對此我心有不滿。不過,談論線條光是嘴上說說容易,要把它落在筆頭卻是難上加難。我自己是通過臨摹漫畫、把描摹線條時獲得的印象寫成文字,來設法克服這個困難的。
實際上這個方法并沒有什么特別。比如,以前的人學畫就是從臨摹師父的畫開始的,書法也是如此。有一種方法叫做“臨帖”,就是指臨摹前人的名帖。通過這個方法就能抓住重點,逐漸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我想大家在教室里聽課感到無聊時,也會經(jīng)常臨摹漫畫玩吧。正是在這樣的消遣中有著談論漫畫線條的契機。
如果認真用筆去臨摹,就會直觀地理解這個漫畫家畫這條線時感覺到的是什么,線條畫到哪個地方時會很需要功夫。這個方法確實有過于感性的缺點,但是我認為作為一種批評方法,它并不奇怪。
我也是在小時候臨摹漫畫的過程中掌握了漫畫的文法似的東西以及各種各樣的約定。我畫漫畫并沒有專門向誰學過?,F(xiàn)在,我從事漫畫批評的工作,可以說是在追溯并解析自己臨摹時記住的那些漫畫表現(xiàn)結構。
小時候臨摹過的漫畫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還是手塚治蟲。就拿阿童木的手來說,我上小學時阿童木的手是圓乎乎的,有著如松軟面包一樣的質(zhì)感。臨摹時不留心畫,就畫不出那種感覺[圖3-2]。畫的時候要將筆尖向內(nèi)側(cè)卷入似地一點點變換角度,用上恰到好處的力氣,最后輕快地收筆。于是,柔軟的、仿佛引力作用一般有向心感的緊湊線條就畫成了。正是這種筆的向心力,塑造出了阿童木圓乎乎可愛善良的形象。
1963年拍成動畫片后重畫的阿童木,和[圖3-2]相比,其線條大不相同[圖3-1]。畫筆彎曲的角度不是弧形,而成了銳角,臨摹起來更容易,可以毫不費勁流暢地進行描繪。然而,[圖3-2]的阿童木那種圓乎乎有向心感的魅力就喪失了,怎么都是更加平面的感覺。不過,從小就親近動畫以前的阿童木的我,與親近動畫以后的手塚漫畫的一代人之間,感覺也許是不一樣的。后者可能會覺得以前的阿童木線條凝重,難以親近,而平面化的更輕盈更好。對于這樣的問題,雙方不是一味各執(zhí)己見互不相讓,而是在討論中探詢這對于漫畫整體有怎樣的意義,我認為這才是從根本上評論漫畫。
受到迪斯尼和寶塚歌劇影響的手塚漫畫
在理解以上要點的基礎上,我們接著上一章再來思考一下漫畫的表情。眾所周知,手塚深受迪斯尼影響。手塚的線條曾經(jīng)帶著迪斯尼式圓乎乎的可愛勁兒。但我在第一章中也提到了,手塚有一種對深刻悲劇的追求以及關于生死的青春期問題意識,他用這些構建了自己的故事。
例如,赤本《大都會》(メトロポリス,1949年)里有一個場景,不知道自己是機器人的米奇把壞人當成自己的父親[圖3-3]。米奇以為找到了父親,流下喜悅的淚水,想法被否認以后感到很困惑,當被告知自己是“人造人”后頗受刺激,茫然若失,最后以一副憤怒的表情盯著對方。這里米奇被賦予了相當豐富的情感變化。
這里的表情除了第二章中談過的眉毛、眼睛、嘴的描繪外,還大量動用了諸如汗珠、表示突然察覺到什么時的短線(意識線)、星星、破裂狀的話框、話框里像光一樣的東西等多種符號來表現(xiàn)。與此同時,演對手戲的壞人這時采取了近乎殘酷的冷淡態(tài)度,使米奇的表情更為凸顯。
這些表情變化的描繪,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迪斯尼式繪畫夸張的情感表現(xiàn)方式。此外,再看米奇手的動作、夸張的肢體語言,也可以感覺到手塚自幼喜愛的寶塚歌劇的舞臺動作對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