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

光有愛還不夠:幫助孩子構(gòu)建自我 作者:(法)克洛德·阿爾莫


對一名兒童而言什么更重要?他最需要什么?

今天大凡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心里都有確定的答案。對于大多數(shù)同胞來說,事情的確很清楚:對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愛。

這種肯定的回答似乎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因為罕有人僅靠理性而做出這種回答。成年人言稱孩子需要愛,其實無意識中說的經(jīng)常是他們自己。他們或是在懷念一種自己過去歷經(jīng)磨難才得到的溫情,或是在表達曾因缺乏愛而經(jīng)歷過的無法根除的痛苦。

談?wù)撏甑娜讼騺矶紟е鴤€人感情色彩。相比其他方面,這方面的觀念更能扎根于當事人自身經(jīng)歷的最深處。表面上看似深思熟慮的科學或哲學立場往往隱藏著人們內(nèi)心最痛苦的吶喊。這種個人經(jīng)歷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尤其因為在其大部分變得無意識的情況下,當事人會忽視其存在。他們從此會真誠地拒絕了解這種影響在多大程度上左右著自己的思想;他們也不知道正是因為這種影響,他們對別人任何討論問題的嘗試都產(chǎn)生表皮反應,甚至有時為迫使有異議者沉默而采取恐怖態(tài)度:“怎么?您竟然懷疑愛對孩子的必要性?”

討論相應變得復雜了,而且會讓人感到痛惜,因為將愛視為兒童主要食糧的思想不只存在于個人,而且已經(jīng)漫布整個社會。愛已經(jīng)成為衡量與父母—孩子關(guān)系有關(guān)的一切東西的主要標準,被人當作這種關(guān)系的起點和終點到處援引,比如在官方聲明、生活實踐以及諸多社會討論中。

很明顯,支持這些說法的公理是:孩子是“在愛的沐浴中”長大的。

此外這種公理也見諸于許多著述,而且人們勢必要認識它,卻鮮有質(zhì)疑的聲音。

我們會為此感到吃驚。因為提出孩子是“在愛的沐浴中”長大的觀點是一種巨大的倒退。相對于一個世紀來精神分析實踐帶來的所有有關(guān)兒童的知識來說,這是罕有的退步。精神分析實踐首先讓一些成人患者有機會發(fā)現(xiàn)他們痛苦的根源來自童年,其次通過直接對兒童開展的工作,人們了解了他們的感受,從而揭示了一種兒童心理構(gòu)建過程的存在及其復雜性。

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是全副武裝好的。沒有一個孩子是帶著一個健全的心理結(jié)構(gòu)來到世間的。孩子的成長要靠后天的構(gòu)建。在這個構(gòu)建過程中父母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不能把這個作用局限于一個“愛”字上,除非對它進行縮減。這一點其實人人都知道。

的確,在日常生活中,每當成年人提起他們童年的時候,我們不是屢屢聽到類似下面的話嗎:“我認為(或者我確信)父母是愛我的。”說完之后立即會補上一個 “但是”(“我認為父母是愛我的,但是……”)。這個“但是”顯然說明除了他們父母的愛(這一點任何時候都毋庸置疑),還存在問題。這些問題的產(chǎn)生不是因為父母沒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因為他們面對孩子、面對孩子的自立、性行為、欲望等無所適從。我們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因為一般來說,我們在自己童年時代對此有過體驗),即使是對孩子抱有無限愛意的父母,如果因自身經(jīng)歷而無法了解孩子需要他們了解的東西,也會給孩子帶來痛苦(而父母自己卻對此渾然不知)。

另外我們也會注意到,在突出“愛”這個字眼時,社會的表現(xiàn)也很矛盾。確實,一方面,社會不斷在各種媒體中召集那些所謂的“心理學家”給父母提出如何處理與孩子關(guān)系的建議,不斷邀請這些心理學家參與各種對兒童和教育進行思考的組織機構(gòu),不懈地出版一些普及讀物、名符其實的父母之道指南,想辦法幫助人們學習為人父母之道、創(chuàng)辦“父母學校”幫助父母們更好地勝任某些人今后所稱的“職業(yè)”。與此同時,在很多重要領(lǐng)域,社會運行的方式都使人覺得在涉及父母與孩子關(guān)系時,“愛”是唯一被考慮的標準。

這里存在一種差別,需要我們深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