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應對臨終:個人如何給予幫助(5)

死亡課 作者:(美)查爾斯·科爾


在這種情況下,護理者要學著適應這種“不適應”。我們的任務不是發(fā)現(xiàn)一句神奇的口訣,一說給病人聽,他們就不會再有這種情緒了。給他們許可,讓他們發(fā)泄,身體上的或者語言上的都可以,真正聆聽他們,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另外,據(jù)很多臨終的人們說,他們總能聽到有人對他們說“我知道你的感受。”其實,這句話對他們一點幫助都沒有。首先,這顯然不是真話。多數(shù)人沒有過這種經(jīng)歷,他們怎么能知道這種感受呢?聽到這樣的話,總讓病人感覺你是在敷衍。

我們究竟該怎么幫助那些存有負面情緒的人們呢?如果這個問題是想問“如何讓他們不再有這種情緒呢”的話,那么這個問題更多地表達的是我們對這種情緒的反感,并希望事情能早點結(jié)束,而不是真正幫助那些病人。我們該注意兩件事情:(1)局外人不可能讓當事人真正感覺好起來。(2)本段開始的那個問題的出發(fā)點就不對。臨終的人們將自始至終活在這些情緒當中,他們只要活著就必然要經(jīng)歷很多感受。如果我們能夠認同這些情緒,承認這些情緒在那種情況下產(chǎn)生是很正常的,并樂于與病人分享這些情緒,才是最好的幫助。

我們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式供人們套用。最有效的幫助就是用心傾聽他們,認真對待他們的感受,而不是敷衍。如果護理人員能夠關閉自己的內(nèi)心獨白,不再尋找所謂“正確的”回答,而只是充滿同情的傾聽,就足夠了。因為這種無聲的表達其實就是在向病床上的那個人大聲而清晰地說:“你對我很重要,你和你所有的感受都是那么的真實,它們同樣對我很重要!”我們也要聽聽病人需要什么,而不是我們想當然地認為他們需要什么。同情心讓我們可以理解和感同身受。同情與憐憫是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憐憫的人通常是居高臨下的,有距離感的。加菲爾德在幾年前寫道:“對身患絕癥的患者所做的心理治療,最大的障礙就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專業(yè)人士將自己與‘他們’分得太清楚?!?

還有一種很有效的幫助就是觸摸病人。有些人會對這種身體接觸感到不適應。哈爾曾在他的“空間關系學”的研究中說過,這種人在自己周圍維持一個相當大的個人空間,他們不歡迎其他人闖入這個私人空間。但是疾病可能會打破隔閡。比如說,按摩就對身心有益。朋友或者親人觸摸病人的手腕或者胳膊、握手或者擁抱對病人都是非常好的。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樣,人和人的觀念不同,所以人們一定要尊重患者的習慣和意愿。但是對很多病人來說,溫柔的觸摸對心靈是絕對有好處的。

無論我們是不是專業(yè)的護理人員,我們都可以幫助病人完成一些心理輔助治療。如果有些方面涉及更深的知識,那么請一個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是有幫助的。同樣,如果臨終的人伴隨著有臨床抑郁,精神錯亂,或者某種特殊形式的精神疾病,我們呼吁那些具有專業(yè)知識的人們來施予幫助。畢竟,要想讓病人在生命最后階段在各方面都能得到照顧,單靠某一項專業(yè)知識或者某種護理模式都是不成功的。

對抗死亡的行為本身不會讓患者產(chǎn)生要自殺的心理問題。所以,斯特德福德認為,照顧病患時,“心理治療并不是必要的;相反,尊重病人,樂于聽從他們的決定,而不是引導他們,才是必要的。具備一定的死亡心理學知識,和對死亡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也同樣必要”。最終,當我們能夠接受生命的有限性,能夠接受人生重大的失去時,我們就可以很好的幫助臨終的人們了。能否全面地照顧患者和家人的重要衡量標準就是這種照顧能否滿足人們的需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