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利豐創(chuàng)辦:廣州的歲月(4)

百年利豐(第二版) 作者:馮邦彥


在馮杰時的六個兒女中,馮柏燎排行最小,他有兩位兄長及三位姐姐。長兄早已離開家鄉(xiāng),到香港工作,任職于一家英國的國際電報公司。這家公司通過一個海底電纜系統(tǒng)將香港與世界聯(lián)系起來,為香港社會帶來快捷的電訊服務。比他年長10歲的二哥則在廣州府臺衙門辦事,這使馮柏燎一家能經常得知國內最新的時局變動消息。在那個年代,中國政局風起云涌,中日甲午戰(zhàn)爭、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以及孫中山發(fā)動的旨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等相繼爆發(fā)。這些消息從廣州、香港頻繁地傳來,使馮柏燎一家數(shù)代以來熟悉的鄉(xiāng)村生活失去了原有的平靜,也使少年的馮柏燎激起一股沖動,要到外邊的世界闖一番事業(yè)。馮柏燎希望父親送他到大哥所在的香港讀書,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接觸更廣闊的外部世界。父親答應了他的要求。19世紀末,馮柏燎被送到香港皇仁書院學習,寄居于大哥家中。皇仁書院是香港第一所官辦英文中學,也是香港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一所西式學校。入讀皇仁書院無疑成為馮柏燎一生乃至馮氏家族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轉折點。

皇仁書院創(chuàng)辦于1862年,初期稱中央書院,1889年遷往中環(huán)鴨巴甸街,并改名為維多利亞書院,1894年正名為皇仁書院。19世紀60年代,香港的版圖擴大到九龍半島,人口驟增至10萬人,社會經濟逐漸進入鞏固、穩(wěn)定時期。一些在香港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型工商機構,如匯豐銀行、九龍倉、黃埔船塢等,都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設。1860年,香港總督不再兼任英國駐華貿易總監(jiān)及全權大臣職位,香港政府開始設立文官制度。經濟、政治的一系列發(fā)展,大大增加了香港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香港早期的教育,以教會開辦的學校為主,其中較具規(guī)模的有馬禮遜教會學校和倫敦傳道會學校。這些教會學校多設于中國人和外國人聚居的港島中、上環(huán)地區(qū)。不過,這些學校并不受歡迎,原因是它們以傳播福音為主,目的是要培訓一些華人傳教士。入讀的學生大多來自中國的貧窮家庭,主要是為了學習英文。

1861年,香港政府接受英國人理雅各(JamesLegge)的建議,對香港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以培訓香港所需要的實用人才。為此,港英政府創(chuàng)辦了中央書院。中央書院設于港島中環(huán)歌賦街,以英國的文法學校為模式。學校于1862年2月開學,注冊學生有200名。根據(jù)理雅各的計劃,中央書院是一所中英文并重的英國模式學校,英文課程主要是初級的,著重語文學習,如閱讀、拼音、文法、作句等。中央書院從創(chuàng)辦開始,就受到香港以及鄰近的華南省份居民的歡迎,報考人數(shù)遠遠超過該校提供的學位。1865年,中央書院開始收取學費,但報考人數(shù)仍有增無減。入讀中央書院的學生大多來自香港以及鄰近地區(qū)的中等收入家庭,這些學生不但能交付學費,而且學習目的明確,學習也相當刻苦,與早期教會學校及官立鄉(xiāng)村學校的學生多來自貧苦家庭有很大不同。

中央書院之所以大受歡迎,主要原因就是英語在當時香港社會中的“商業(yè)價值”。“早期的學生,經過兩三年初級英語訓練后,其薪酬便遠遠超過中文教師或其他職業(yè)的雇員。根據(jù)格溫尼斯(Gwenneth)和鐘·斯托克斯(JohnStokes)的解釋:‘英語帶來的金錢,使對西方毫無認識的家長都愿意付出學費,送子弟前來就讀?!晃辉妥x該校的早期學生,在其回憶錄中亦有這樣的解釋:‘學生的家長多為商人,并不期望兒子成為學者;主要是要他們好好學習英語,拓展父業(yè)?!?/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