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上半葉,以英國東印度公司為首的大批英美商人,以廣州為據點,對中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猖獗的鴉片貿易和鴉片走私活動。1834年,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壟斷被英國政府廢除,從廣州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大批英美洋行。其中,最著名的是英資的怡和洋行、寶順洋行和美資的花旗洋行。怡和洋行于1832年在廣州創(chuàng)辦,創(chuàng)辦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麥地遜都是臭名昭著的鴉片販子。寶順洋行的老板顛地在廣州也是與渣甸齊名的兩大鴉片走私販之一。猖獗的鴉片走私導致了1839年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州禁煙。1842年8月,英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取勝,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并開放上海等五口通商。鴉片戰(zhàn)爭以后,香港取代廣州、澳門成為外商對華貿易的第一中轉港,廣州喪失外貿壟斷地位,十三行行商制度亦被廢除。1856年,英法聯軍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英軍攻占廣州城,廣州居民憤而焚毀十三行洋人商館,昔日外商云集的繁華盛況煙消云散。
晚清時期,廣州的外貿地位雖然下降,但由于毗鄰港澳,依托富庶的珠江三角洲,加上華僑投資,商業(yè)仍然相當繁榮。1911年,廣州城內的工商業(yè)戶達27萬家,東家行會達百余家。廣州仍然是中國華南地區(qū)最重要的商業(yè)中心。
利豐創(chuàng)辦人馮柏燎
1906年在廣州創(chuàng)辦利豐商行的是一位廣東鶴山縣籍年輕人馮柏燎,當時他才26歲,剛從香港著名的皇仁書院(QueensCollege)學成返穗,正滿懷著商業(yè)救國的一腔熱忱,希望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國家走上富強之路。
馮柏燎(1880-1943年),字耀卿,廣東鶴山縣古勞鎮(zhèn)人。鶴山距廣州僅數十公里,與新會、臺山、開平、恩平并稱“五邑”,是廣東著名僑鄉(xiāng)。鶴山于1732年建縣,因市內有山形似鶴而得名。古勞地處西江下游右岸,是珠江三角洲遠近聞名的水鄉(xiāng)。該鎮(zhèn)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是鶴山縣的主要僑鄉(xiāng),海外華僑、港澳居民多達38萬人,素有“海內一個古勞,海外一個古勞”的說法,香港利豐的馮氏家族、東亞銀行的李氏家族等都來自鶴山古勞。
馮柏燎生于清末一個農民家庭。父親馮杰時是鶴山一農家子弟,但并沒有下田耕作。他替當地富有的地主辦事,為他們收納田租及管理產業(yè)。在那個年代,馮杰時沒有像那些喜歡夸耀自己財富的有錢人那樣娶三妻四妾,他只有一位妻子,這使他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社會中失去應有的尊敬,但他毫不介意。馮杰時有六個兒女,包括三個兒子和三個女兒,過著比一般鄉(xiāng)民較為富裕的生活?;蛟S受到父親的影響,馮柏燎當年結婚時在那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社會也頗為矚目:他既不由父母之命,也不假媒妁之言,而是自由戀愛,自己挑選妻子,并且只娶一位妻子。他的妻子林慧貞女士也是一位思想解放的女性,被形容為“知書飽學、四德俱全”,早年已擯棄婦女纏足的陋習,因而使雙腳免致殘廢和畸形。馮柏燎與林慧貞兩人都篤信天主教,這在當時中國社會相當引人矚目。馮柏燎的宗教信仰,顯然與他到香港求學的經歷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