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被打的,也不是沒有。黎東方史學家,長于歷史教育問題。的母親一開課便向老師囑咐過不要打,有傭人看見,還會叫先生不要打。普遍而言,這是寵孩子的關(guān)系。另一種不是出于寵,趙元任國際知名語言學家,曾任清華、哈佛等校教授,名曲《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作者。只挨過一次打,他的哥哥告訴家里,后來趙元任的爺爺對先生說“會教的先生用不著打的”,以后就一直沒打了。趙元任屬官宦之家,自然也是書香世代,他的爺爺也是讀書出身,對于如何教得好,似乎有一套看法。事實上,家長若對教學有想法,并與先生商量,小孩一般就會有較好的待遇。胡適之不曾被打,他的母親有相當助力。
出身的好壞又或地域的遠近,似乎不是打或不打的因素。書香世代的趙元任不打,蔣夢麟打;貧苦的齊白石名畫家,生長于湖南鄉(xiāng)間。打得少,張治中打得多;住地偏遠的沈從文(湖南)、郭沬若(四川)打個不亦樂乎,文風茂盛的江浙地區(qū)中,蘇州的包天笑報人,晚清以來著名作家。與浙江的蔣夢麟就各有不同的遭遇。同在安徽,胡適與兩個堂兄弟待遇不同。甚至讀書好壞也不是絕對的標準,沈從文、張治中、郭沬若天資都不笨,包天笑卻反而屬于疏懶的一類。
中國人的教育觀念傾向于嚴:嚴師出高徒,嚴父慈母,師嚴然后道尊。在家里重視家教,父母祖父母在孩子入學之前,已經(jīng)負擔著教育的工作,到了讀書,一般也是喜歡嚴的老師。這種風氣不是一地的,從各處各人的自傳中都表現(xiàn)出這種傾向,也似乎不是一時的,雖然最早的源始不太清楚。弟子三千的孔子是一副仁慈之貌,不過曾子的父親確是曾經(jīng)用大棒打昏兒子。宋儒中程朱一派主張早教,主張從嚴,可能也有一定的影響。熊秉真《好的開始:近世士人子弟的幼年教育》 頁205?!督易迮c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中研院”,1992年。過嚴過寬都不是教育之道,但當時的嚴卻不一定是故意虐待。張治中是個聰明的孩子,他的業(yè)師是他的叔舅,為人厚道,管地方事務(wù)時還被人嫌軟弱。他沒有功名,但很用功,自小苦學,一天到晚誦讀寫作,對學生也很嚴,背四書五經(jīng)要連朱熹的注一起背,背時偶然停一下,手上的厚板就打下來,連張治中這樣沒有躲懶的學生也被打得額角留一道創(chuàng)痕,就是這樣的業(yè)師,大熱天拿扇子為熟睡的張治中驅(qū)蚊,使張治中心中感謝不已。張治中《張治中回憶錄》頁8—11。文中未明言驅(qū)蚊的是哪一位老師,但以就學時間推測,應(yīng)就是其叔舅。再看描述嚴師之打最詳細的郭沬若所見的同一個老師的巨大轉(zhuǎn)變:
我們獨能開風氣之先,即早便改革了過來,這兒卻不能不說是人力了。我們沈先生的銳意變法,這是他卓識過人的地方。像他那樣忠于職守,能夠離開我見專以兒童為本位的人,我半生之中所見絕少。當然他起初也打過我們,而且很嚴峻的打過我們,但那也并不是出于他的惡意,因為打就是當時的教育,但他能以尖銳的角度突然轉(zhuǎn)變過來,他以后便再沒有用刑具來打過我們了。
轉(zhuǎn)變之強烈,而同樣全心全意,這樣的教師,似乎難以純?nèi)挥么虿淮騺砗饬亢脡?,而?yīng)追尋到老師的習慣和家長的要求這兩方面的觀念和認識問題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