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庸小說中的俠義(4)

那些城 那些事 作者:方方


所以,武俠就是以“武”行“俠”,即用一種力量去改變社會的不正之風。比如,楊白勞欠了黃世仁的錢還不起,而且這個錢還欠得莫名其妙,是因為被你剝削,他才欠了你的,是你把他榨干了,然后你卻要把他的全部東西都拿走,他還不起,你還要把人家的女兒搶走,一個社會如果到了這個程度,肯定就要被推翻了。

可是誰能推翻他呢?比如說我一個知識分子,我一個當老師的,我看這個事不公平,我有什么辦法?我沒有辦法,我也打不過黃世仁,我都進不了他家的門,即使哪天我一股氣上來,他出門我給他一磚頭,那也沒用。他認識縣長,那衙門都是他們家的,然后馬上把我抓進去,舉起法律的武器,把我給鎮(zhèn)壓了。

什么東西都在他手里,法律在他手里,民主也在他手里,用投票的方式,我都戰(zhàn)勝不了他,他可以買通所有的票。票他都可以買,那什么人才能夠打倒黃世仁救楊白勞呢?這個力量必須是有暴力做基礎的,因為黃世仁依靠的就是暴力,他背后是一套殺人的暴力,所以,必須有一套反暴力。

于是,有一天街上來了一支隊伍,不管這個隊伍叫什么,反正這個隊伍來了就說,黃世仁是壞人,是錯的,罪大惡極,他們得把平時這些賬算一算。然后,這支隊伍就把楊白勞解救了,把楊白勞被奪去的東西還給他,把楊白勞的冤屈給訴清楚。然后,這支隊伍講了很多很多道理,講了很多很多名詞,這些名詞老百姓其實都聽不懂,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革命,什么叫斗爭,什么叫社會主義,這些他們都聽不懂。老百姓只是從這支隊伍做的事情上,簡單地判斷,這是一支俠客的隊伍,俠客來了。

《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唱的那段“早也盼,晚也盼,望穿雙眼,怎知道今日里打土匪,進深山,救窮人,脫苦難,自己的隊伍來到面前”,就是老百姓盼俠客的心情。

俠客來了就行了,只要你是俠客,你后邊說的東西全都對,全都合理,老百姓全接受了,你說社會主義老百姓不懂,其實你說干資本主義他也跟你干,只要讓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把他的冤屈給他申了,老百姓就跟著你。

所以,本來“俠”不需要“武”,后來卻跟“武”結合,因為“武”能夠增加“俠”的力度,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分不清“武”和“俠”的關系。

我們在心里要永遠理性地知道:“俠”不等于“會武功者”,“會武功者”未必是“俠”,“武”能夠幫助好人干好事,“武”也能幫助壞人干壞事,“武”本身是可善可惡的。

金庸小說

金庸小說為什么受歡迎?原因當然是綜合性的,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它高揚起“俠義”的大旗。我認為大多數(shù)武俠小說,質量比較差——思想不健康,文字水平差,單純地描寫了一些江湖恩怨,缺乏思想深度和文化關懷,所以我才提倡大家讀那些優(yōu)秀的武俠小說,而不能不加以甄別,見到武俠小說就讀。

以金庸作品為代表的優(yōu)秀武俠小說不在于他們“武”寫得多好,而是在于他們張揚了一種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

金庸沒有專門寫好人好事。把“俠”寫得很高大、很高尚、很為國為民的是梁羽生。梁羽生筆下的人物,一個一個都達到了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境地,一個個都是“焦裕祿+李向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