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能跳出媒體輿論的樊籬,這或多或少與早年馬云創(chuàng)立中國黃頁時北上與那些媒體、記者們打交道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姜還是老的辣,“吃一塹,長一智”的馬云用了“最強的進攻方式”——防守,周旋于媒體記者之間,顯得游刃有余。而馬云的“欲擒故縱”為阿里巴巴節(jié)省的廣告費何止百萬、千萬。
由此可知,馬云與其說是一位眼光獨到的企業(yè)家,不如說是一位熟諳媒體和大眾心理學的“心理學家”。這位在宣傳策略上看似保守的IT新貴,并沒有逃過媒體異常靈敏的嗅覺,尤其是阿里巴巴反其道而為之的沉默,更加激起了媒體的好奇心與窺視欲望。
實際上,早在此前,馬云已經(jīng)在努力和媒體套近乎。
1996年春天,馬云去找一位在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任職的老鄉(xiāng),幫忙宣傳互聯(lián)網(wǎng)。這位杭州老鄉(xiāng)就是央視編導樊馨蔓。
一見面,馬云跟樊馨蔓大力鼓吹因特網(wǎng)之于中國的未來,說得口若懸河、天花亂墜,聽得樊馨蔓一愣一愣的。這也難怪,馬云曾經(jīng)對無數(shù)的人說過這些話,可沒有多少人相信,樊馨蔓又憑什么相信呢?
不過,最后她還是被馬云的熱情所打動。于是,熱心腸的樊馨蔓當即跟馬云簽了一個君子協(xié)定:節(jié)目可以做,但后果自負。在這樣的前提約定下,樊馨蔓幫忙聯(lián)系電視臺的相關(guān)領(lǐng)導,制作了那個叫做《書生馬云》的紀實短片。有意思的是,當時這個片子的導演還悄悄地告訴同事:“小心一點,這個人看上去不像好人!”
雖說《書生馬云》這個片子讓人更多地感到馬云的凄慘,但能上電視對于當時的馬云來說已經(jīng)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了,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攀上”央視這個中國最強勢的傳媒機構(gòu)的。畢竟,在1995年的時候,根本沒有多少人知道因特網(wǎng),人們用得更多的是一個形象性非常強的詞語——“信息高速公路”。
很明顯,馬云很早就意識到了媒體的力量,并成功地將這種力量轉(zhuǎn)化成了實實在在的能量。
用“錢景”吸引投資人
吸引投資人靠的是什么?當然是你的實力!投資人最怕的就是有人向他要錢了,他最喜歡你不要(錢)而是他自己主動送給你!所以,跟風險投資商談判,腰挺起來,但眼睛里面是尊重。你用你自己的行動證明,你比資本家更會掙餞。
1999年11月30日,馬云來到富華大廈,在秘書的引見下,來見鼎鼎大名的日本小個子——孫正義。在投資行業(yè)的人都知道,作為著名的投資公司——日本軟銀的總裁,同時又是“全球第一門戶”——雅虎的最大股東,孫正義的名號就好比MBA中的姚明,或者邁克爾·喬丹,在互聯(lián)網(wǎng)業(yè)界素有“網(wǎng)絡(luò)風向標”之稱。而在com最瘋狂的1999年,正是孫正義最風光的時期。這個日本小個子,不出則已,一出手就可能造就成百上千個網(wǎng)絡(luò)英雄,碰到這樣的一位人物,恐怕任何人都會 “望而生畏”的。
會議室里“坐了滿屋子的人”,包括摩根士坦利的人,個個西裝革履,氣派不凡,而馬云只能算是一個小角色,談何容易!
后來金建杭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說:“前一撥兒人我們知道是中國另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人家是CEO帶著CFO,三四個人一起進去的,規(guī)模很大,隊伍很整齊。等馬云出來,我們倆兒在大堂交流的時候,另一個網(wǎng)站的人進來,我們一看都嚇一大跳,當時感覺特像香港電影里的情景:所有人都穿著黑風衣、戴墨鏡,老大走在最前面,其他人緊隨其后。看看人家那個聲勢和架勢,和馬云就那么一個人孤零零進去的感覺,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