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制造業(yè):西方人怎么也看不懂(3)

中國的邏輯 作者:(日)加藤嘉一


上述這些理論還必須得到進一步的明確和研究,但是經常發(fā)生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環(huán)境里,我們對市場調節(jié)收入的預期有可能是完全錯誤的,也就是說,我們有可能對某些關鍵條件產生了誤解。

的是,正當我們開始研究其中的某一個時,基本條件發(fā)生了改變:新技術出現(xiàn)了;生產組織模式也更新了;新的思考方式也流行開來了;還有新的發(fā)展觀和發(fā)展策略也得到了推廣。

當然可以理解的是,西方人在言談中總是把那些難以調和的市場經濟觀點混為一談。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大部分美國人都認為貧窮國家應該選擇自由化市場,這樣就能通過輸出低端產品來發(fā)展經濟,也就是說,他們對邊際效應遞減的故事深信不疑。在政治領域,他們或許會時常抱怨身邊越來越多的商品要依靠進口,于是對國外制造商發(fā)起反傾銷調查,但是從學術層面來看,他們又認同只要一個發(fā)展中國家適時開放本國市場,公平競爭,就會有進入低端出口行業(yè)的一天,比如紡織品、玩具、鞋類和衣服。西方人在購買這些商品的同時,并沒有切身感受到這樣做所帶來的威脅。當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這些國家開始進行出口紡織品生產時,他們并不會馬上認為這些國家是崛起的力量,甚至不認

為它們會成為正兒八經的全球競爭者,這是為什么呢?許多西方人在某些方面已經向邊際應遞增的理論陣營倒戈,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低端、低科技的生產(貧窮國家)跟高端、高科技的生產(富裕國家)不是屬于同一個類別的,他們已經形成的認識是進入低端生產就會帶來邊際效應遞減,全球的資源也會自然而然地從富裕國家流向貧窮國家,因此如果你是一個貧窮國家,市場會引領你走向需要去的地方。但是與此同時,這些人也堅持認為高端生產代表了邊際效應遞增,沒有幾個人真正相信那些不具備高端科技的國家僅僅通過市場手段就可以自動升級并與發(fā)達工業(yè)生產實現(xiàn)完美結合,就算偶爾出現(xiàn)幾個貧窮國家和地區(qū)成功向高科技生產轉型的例子(比如過去幾十年中的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qū),以及現(xiàn)在的中國大陸),他們也免不了指責這些國家和地區(qū)通過設置貿易壁壘、提供政府補貼或其他偏向性的措施等不公平的手段操縱市場。

暫且不論這類指責的功過(以及背后的政治因素),人們的確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能夠參與到高端加工行業(yè)僅僅靠市場是不夠的。無論是19世紀的鐵路和鋼鐵,還是20世紀的汽車和半導體,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總有那么幾個行業(yè)可以將那些最富有、最發(fā)達的社會與其他社會區(qū)別開來。這些行業(yè)的準入門檻高,而且需要大量的技術予以持續(xù)支持,因此自成一個階層,歷史上幾個成功把握住這些行業(yè)的國家和地區(qū)—19世紀的德國、20世紀中葉的日本、20世紀末的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qū),也恰好成為玩轉全球追趕游戲的主角,它們是少數(shù)幾個真正經歷過與發(fā)達地區(qū)收入差距縮小的國家和地區(qū)。它們成功進入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精英行列,把剩下的發(fā)展中國家遠遠甩在后頭。

人們認為紡織行業(yè)相對簡單,無論哪個國家都可以做,但是在相應的歷史時期,沒有幾個國家能夠生產火車頭、煉鋼、組裝汽車或者設計半導體。市場可以自然而然地將一個國家引向制衣業(yè),但似乎不能將之引向汽車制造、航空或生物科技行業(yè)。這也恰恰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在高端電子、電腦、通信設備領域的迅速躍升會讓西方如此不安,在T恤衫上看到“中國制造”四個字是一回事,但在最新的筆記本電腦或無線設備上看到這四個字又完全是另一回事,因為后者真正讓人聯(lián)想到“崛起的日本”或“崛起的德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