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5.嫁妝:沉重的負擔(1)

一切皆有價 作者:(美)愛德華多·波特


幾年前我到印度訪問,養(yǎng)成了一種打發(fā)時間的習慣,早上一面喝著咖啡一面推敲《印度時報》上那些征婚廣告的意思。那些廣告顯得神秘而又吸引人。有個征婚者把自己描述為“男27/171/4-LPA/工學XX/工IMB”,我猜測,他是一個27歲的男孩,身高171厘米,月收入大約是4000盧比,XX大學的工科學士,在IBM公司當工程師。另一則廣告帶有自我炫耀的意思,“印度教,大拉吉普,斯旺卡爾英俊男孩,工碩,印工院哲博,32/170/23000的中央政府一級公務員”,大概是說征婚者是政府公務員、印度工程學院哲學博士。

這些廣告除了文字簡練且語氣與美國房地產廣告極為相似之外,還表明印度的求偶問題與其他地方如紐約或者倫敦的明顯不同。廣告的簡單扼要令我吃驚,它與美國分類廣告網站上“孤獨的心”欄目中那些隔著一層窗戶紙的挑逗簡直是天壤之別,并且這些廣告把愛情作了嚴格的等級限制。廣告不僅把人按照社會主要階層進行區(qū)分,例如婆羅門、剎帝利或者吠舍,還進一步劃分種姓、區(qū)域種族以及語言群體,逐項區(qū)分,層層相套,就像俄羅斯套娃。

在印度,70%的婚姻是在同種姓氏之間締結,印度公眾不贊成不同種姓之間通婚。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女人認為寧可嫁一個同一種姓的文盲,也不嫁給另一種姓的碩士畢業(yè)生。一項關于印度男人的調查發(fā)現(xiàn),在他的種姓范圍內找老婆的價值,是女方“非常漂亮”相對于“容貌一般”的價值的兩倍。

不過等級婚姻最引人注目的本質是不加掩飾的務實腔調。就像廣告中明確表示的,結婚是家族之間的交易,由男女雙方家長商量定奪,為的是保證家族血脈代代相傳。

由于婦女就業(yè)人數(shù)的增加和女性自信心增強,傳統(tǒng)的婚姻交易遭到破壞,世界上很多地區(qū)的婚姻狀況發(fā)生了變化。盡管女性在一些地區(qū),例如巴黎、柏林甚至墨西哥城有了很大的影響力,但其他地區(qū)的舊時代的婚姻模式還在抗拒這種變革,這些地區(qū)的女性價值恰恰是最低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