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上海松江民間,就頗興“草龍求雨”?;顒訒r間為農(nóng)歷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和當?shù)氐年P(guān)帝廟會。草龍求雨的起源有一個傳說。
相傳唐朝儀鳳年間,葉榭境內(nèi)遭受了一場特大旱災(zāi),土地龜裂,莊稼枯萎。百姓頂著炎日,長跪地上祈求蒼天下雨,誰料老天無情,依然烈日炎炎,但卻感動了八仙中的韓湘子。相傳韓湘子是松江葉榭人,一日他途經(jīng)家鄉(xiāng),從云端俯瞰,見鄉(xiāng)親父老焚香點燭,跪地長拜,觸景生情,于是便逗留云間,吹起神簫,瞬間召來東海青龍。青龍在葉榭上空盤旋三圈,頃刻間天際烏云密布,下了一場傾盆大雨。葉榭冶鐵塘兩岸喜得甘霖,禾苗重新吐芽。
為了報答韓湘子“吹簫召龍”的恩德,人們將冶鐵塘易名為“龍泉港”,并用田間未收的青秀禾稈,扎成一條條一米多長的“草龍”,翩翩起舞。草龍求雨由男女十二人表演,其中信女四人,作農(nóng)村婦女裝扮,分別手捧蠟臺、紅燭、香爐,一女雙手合十于胸前,步履節(jié)奏緩慢,面部神態(tài)虔誠。舞珠人為男性,農(nóng)村青年形象,表情莊重,手握龍珠竿笛子,動作自然穩(wěn)健。舞龍男子七人,裝扮同舞珠人,分別執(zhí)龍頭、龍身、龍尾。道具均用稻草和竹竿扎成,表演者身穿蓑衣,頭戴雨笠,足穿草鞋,穿戴的雨笠、披肩、草鞋均由稻草制成,構(gòu)成了草龍的特有風格。
原始草龍形象比較簡單,僅用稻草連接扎成結(jié)實的龍體,舞龍人數(shù)少則二三人,最多五人,演出時一般出龍兩條、四條,甚至更多,常在廟堂和田野演出。出動草龍求雨時,引龍人不用龍珠,而是以簫代珠,只有在元宵燈會時,才增添龍珠及舞珠人,并在草龍側(cè)旁配有“蕩湖船”伴舞。
草龍求雨除序幕、結(jié)尾處,出現(xiàn)信女若干人手捧香案、跪地求神等舞蹈動作外,另一個特點就是“求雨”、“取水”等內(nèi)容。整個表現(xiàn)過程分為“禱告”、“行云”、“求雨”、“滾龍”、“翻尾”、“取水”、“返宮”等七個小段。舞龍的主要動作有“行云”、“求雨”、“滾龍”、“龍鉆尾”、“龍取水”等;舞珠的基本動作有“戲珠”、“亮珠”、“引龍”等;拜香隊的主要動作則有“禱告步”、“叩拜”等。
草龍求雨舞蹈,表演風格深沉,動作遲緩。如“求雨”一段,龍身下伏,龍首仰天叩拜,動作呈停滯狀,表現(xiàn)了老龍向神靈祈禱的情景?!叭∷币欢?,則是龍體緊盤一團,龍首仰昂反復(fù)不停擺動,以示老龍正在吸水。
舞龍求雨之俗由來已久,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對此有較詳細的記述,其具體措施已被賦予濃厚的五行相配色彩。
據(jù)說,春旱求雨,于甲乙日制作八條蒼龍(一大七?。?,大龍長八丈,處中央,小龍長四丈(即大龍長度的一半,下仿此),位于大龍東方,龍頭皆東向,其間相距八尺;舞龍者均為少年,共八人,先齋戒三日,舞龍時穿青衣。夏季求雨,于丙丁日制作七條赤龍(一大六?。簖堥L七丈處中央,小龍長三丈五尺位于南方,龍頭皆南向,其間相距七尺;舞龍者均為青年,共七人,舞龍時穿赤衣。
季夏(按即夏歷六月)求雨,于戊己日制作五條黃龍(一大四小),大龍長五丈,小龍長二丈五尺,也位于南方,龍頭皆南向,其間相距五尺;舞龍者均為壯年,共五人,舞龍時穿黃衣。
秋季求雨,于庚辛日制作九條白龍(一大八?。簖堥L九丈處中央,小龍長四丈五尺位于西方,龍頭皆西向,其間相距九尺;舞龍者均為鰥夫,共九人,舞龍時穿白衣。
冬季求雨,于壬癸日制作六條黑龍(一大五?。?,大龍長六丈處中央,小龍長三丈位于北方,龍頭皆北向,其間相距六尺;舞龍者均為老年,共六人,舞龍時穿黑衣。
在這些煩瑣的制度中,所有涉及數(shù)字、方位、顏色、日期、長幼等的方面,都遵循著五行配對的原則。且不說舞龍能否致雨,僅僅從這些配對法而言,就充滿著巫術(shù)的精神。
《封神演義》中說,東海龍王叫敖光,西海龍王叫敖順,南海龍王叫敖明,北海龍王叫敖吉,神話傳說中又說,龍分為青龍、白龍、赤龍、黃龍、黑龍五種,故稱“五方神龍”。開始,古人對龍的崇拜屬于自然崇拜的一項內(nèi)容,后來,龍從吉祥物變?yōu)樯瘢兂升埻醣宦≈丶漓?,其?nèi)涵就遠遠超出自然神靈崇拜的范圍,龍本身也被神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