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古代神話中,龍往往是司雨的水神。在《西游記》中,孫悟空就曾請求龍王幫他撲滅紅孩兒的三昧真火(當然事后證明并未奏效)。傳說當年禹王疏通水利到巫山,有一條龍錯行了水道,被大禹斬了,可見龍與水一直緊密結合在一起。
龍在神話傳說中一直都和云、雨、水相關,并且成為掌管雨、水之神。《左傳·桓公五年》就有祭龍的記載:“凡祀,啟蟄而郊,龍見而雩?!彼^“雩”,就是指對雨神的祭祀。
中國遠古就有四瀆等水神和龍的崇拜,而佛經譯者則把兩者結合起來,于是龍王之稱首見于《法華》、《華嚴》諸經。只是龍王作為新一類神祇,完全是佛教傳進來以后才有,并且是在唐宋之后隨著供奉龍王的龍王廟漸漸普遍起來而影響愈加廣泛。江南地處濱海,水鄉(xiāng)澤國,越地先民“常在水中,故斷其發(fā),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這也同時說明了龍王與水的關系。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又帶來了佛教中的龍王。在印度教里,龍的名字是龍或蛇魔,有的畫像是頭巾遮蓋的眼鏡蛇。在中國,龍王是海洋、河流和湖泊中的神靈,被認為是保護和賜予信徒的恩惠。
《妙法蓮花經》說:“龍王有八,一曰難陀龍王,二曰跋難陀龍王,三曰婆伽羅龍王,四曰修吉龍王,五曰德義迦龍王,六曰阿那婆達多龍王,七曰摩那斯龍王,八曰優(yōu)缽羅龍王?!狈鸾讨械凝埻?,據(jù)《華嚴經》上說,其職能也是“莫不勤力興云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
從唐代開始,祭龍求雨就成為祭水神的重要內容了。據(jù)《文獻通考·郊社考》載,唐玄宗開元二年,降詔祠龍池,又降詔置祭壇及祠堂,每年仲春都要行祭龍大事。對龍的崇拜熱鬧起來以后,道教也來附會佛教傳說,開始大講如何召龍求雨?!短隙礈Y請雨經》上載,遇夭旱或遭火災,只要誦經召龍王,就可降下大雨。于是宋代四處修建起五龍祠,每年春秋要兩次舉行祭龍活動。
傳說宋代信州的五龍祠特別靈驗,凡是求雨,一禱則靈。故而宋徽宗大觀二年十月,下詔天下,五龍神都封為王爵,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澤王,黃龍封孚應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這時的龍王已經分不清是屬于道教還是佛教抑或其他什么教的了。
顯然,龍王很快將其他水神取而代之。之所以如此,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比起什么奇相、湘君、伍子胥、河伯等一河一神來,它具有總領水域的特點。其他的水神、河神,多半只能管一條河,甚至一段河而已,既管不到其他河流,更管不了風雨雷電,而龍王既能在天空中興云作雨,又能潛入水中顯靈。而且凡有水處,皆有龍:海中有海龍,河中有河龍,湖中有湖龍,甚至井中也有井龍,因此它完全可以當之無愧地接受起給它的封號,成為名副其實的龍王。
對民間百姓來說,龍本來就是個最捉摸不透、最神秘、最有神通的靈物?,F(xiàn)在成了龍王,既管云雨滋潤萬物,又管河流水利灌溉,這一身而二任,不是至少還可以省一炷香火嗎?又何樂而不為!至于全國各地龍王廟越建越多,香火越來越盛,以至于一些地方性的水神漸漸默默無聞了。
從中國人以龍為圖騰、再以龍為水神的發(fā)展歷程來看,龍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龍的子孫,對龍的崇拜是很自然的事。因此,龍、麒麟、鳳、龜連在一起稱為“四靈”,是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