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見,歷代土司的大小姐和二小姐每每走過這廊橋,心中都充滿了惆悵和悲凄。世世代代廊橋下演出的多少浪漫的狂歡節(jié)都注定與她們無緣,只因她們降臨人世先于幾個妹妹。納西是一個人口不多的小族,千百年來在比他們強大得多的藏、白兩族的夾縫中生存。和親是納西土司維護民族和部落安寧擁有的不多的可選手段之一。為了部落和家族的利益,土司府的長女和次女不得不犧牲自己選擇愛情的自由。
和親的事例在中國歷史上不在少數(shù),但有文字記載的不多。國人最熟悉的當屬西漢王昭君出塞和唐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干布。昭君名王嬙,原為漢元帝的宮女。她相貌出眾,賢淑高貴,但“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公元前33年,元帝駕崩,適逢匈奴呼韓邪單于前來請求和親,昭君請嫁于匈奴。唐李白、白居易、杜甫,宋蘇軾、王安石等詩人都留下了吟詠昭君的詩賦。元人馬致遠的《漢宮秋》還將昭君故事搬上舞臺。這些作品多為悲嘆昭君身世,稱頌昭君出塞后60年長城內外出現(xiàn)“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的和平繁榮景象。
昭君出塞對于鞏固邊陲的確做出了貢獻。然而,在昭君北嫁之前24年,匈奴就已經分裂為兩部分,相互爭奪地盤。郅支單于部獲勝占據(jù)漠北地區(qū),后來退居中亞康居。呼韓邪單于部抗爭失敗,南下投靠漢朝。為鞏固自己的地盤,呼韓邪單于主動要求與漢朝結親,才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這時候的形勢實際上是漢朝占據(jù)上風,北方呼韓邪單于部匈奴已經屈居下風。其實,早于昭君出塞六十多年前,漢朝公主也有過兩次出塞和親事例,其兇險程度遠遠大于昭君,卻因未得名人騷客的詠嘆贊頌而鮮為人知。
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處于歷史巔峰狀態(tài)。西漢對匈奴的斗爭遂從戰(zhàn)略防御轉為戰(zhàn)略進攻。公元前119年,漢將衛(wèi)青和霍去病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匈奴。霍去病將匈奴攆至狼居胥山,衛(wèi)青掃平匈奴王庭。匈奴右賢王率領四萬人投歸漢朝,單于及左賢王向西逃走。為了擠壓匈奴的空間,漢武帝東部聯(lián)合烏桓,西部以和親和通商的方式聯(lián)合西域諸國。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將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嫁給烏孫王,但細君公主水土不服,在烏孫只生活了5年便與世長辭了。漢武帝繼將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嫁至烏孫。解憂公主到達烏孫后,烏孫不再臣服于匈奴。
烏孫人就是今天哈薩克民族的先祖之一,居住在今天的伊犁河和瑪納斯河一帶。烏孫國水草豐滿,牛羊遍地。然而,每逢秋天羊肥牛壯的季節(jié),北方的匈奴就會揮鞭執(zhí)戈,橫掃天山南北劫掠財物。為解除匈奴大患,烏孫王主動請求與漢朝聯(lián)姻,結成反匈聯(lián)盟。
烏孫自有了解憂,猶如背靠大山,不再害怕匈奴。匈奴王見烏孫人腰桿變硬,不再俯首稱臣,便視解憂為仇寇。公元前73年,匈奴發(fā)兵滅了烏孫的鄰國車師,包圍了烏孫國。匈奴王滅車師,實為殺雞儆猴,目的是迫使烏孫國交出解憂公主,割斷西漢與西域的聯(lián)系。此時烏孫國危如累卵,解憂向漢廷投書,請求漢朝出兵解烏孫之急。不巧,漢昭帝病危,漢廷無暇西顧。烏孫國人惶惶不可終日。解憂在宮中設宴,款待群臣,席間鼓舞烏孫人奮勇抗敵。烏孫群臣喝了漢朝的美酒,聽了解憂的演說,重新燃起了斗志。解憂再次向漢朝修書求援。這時昭帝已故,宣帝即位。漢宣帝接到解憂急報后,派出15萬大軍,分五路攻打匈奴后方。烏孫王的5萬軍隊從西面配合漢軍包抄匈奴。匈奴兩面受敵,潰不成軍。漢朝與烏孫聯(lián)軍大獲全勝。
漢烏和親的后續(xù)故事更為兇險。后續(xù)故事的主角由解憂轉到馮嫽身上。馮嫽是解憂的隨嫁女侍。漢烏聯(lián)軍打敗匈奴后,西域諸小國紛紛要求與漢朝交好,以求獲得漢朝的保護。解憂便派馮嫽持漢節(jié)出使各國。馮嫽不是一般的女流之輩,她通曉經史,見多識廣,足智多謀。她領命游歷西域各國,宣示漢朝睦鄰主張,擴大漢朝的抗匈聯(lián)盟,受到西域各國的竭誠歡迎。馮嫽因此成了西域名聞遐邇的奇女子,被尊稱為“馮夫人”。然而,馮嫽最大的功績是化解了烏孫國內的一場政治危機,維護了烏孫與漢朝的聯(lián)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