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惘惘的命運一觸即發(fā)之前,讓我們還是把鏡頭回到老天津衛(wèi)吧。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天津,儼然是京城的后花園。1919年后的北京,已不復是那些遺老遺少的溫暖之地,他們紛紛搬到天津,把前朝的作風一并帶了過來。當北京如火如荼的反封反帝時,天津卻暫時安逸。
坐著黃包車前行在和平路、勸業(yè)場、維多利亞大道上,眼前是高大厚實的歐式建筑;耳邊是跑馬場里喧沸的人聲,旌旗獵獵;街頭有各色小吃,煎餅馃子、鍋巴菜、大紅糖堆兒,再叫上一碗老豆腐,看著龍嘴茶壺倒出優(yōu)美的滾水弧線……
外面的世界是這樣的愜意,年幼的張愛玲有沒有拉著父親張志沂的手,買上過一串糖堆兒呢?蕭伯納的戲:《心碎的屋》,是我父親當初買的,空白上留有他的英文題識:天津、華北,1926。32號路61號,提摩太·C·張。
這短短一句話,讓人回味。似乎這蕭伯納的戲、英文的題識、“提摩太”三個字才能契合天津的味道。
一直覺得每個城市都有著獨特的味道。天津適合懷舊,懷舊中有點慵懶,慵懶中帶著洋氣,洋氣里面似乎又有著最民風的東西?!∥蚁騺碛X得在書上鄭重地留下姓氏,注明年月,地址,是近于羅唆無聊,但是新近發(fā)現(xiàn)這本書上的幾行字,卻很喜歡,因為有一種春日遲遲的空氣,像我們在天津的家。
我記得每天早上女傭把我抱到母親床上去,是銅床,我爬在方格子青錦被上,跟著她不知所云地背唐詩……
……姨奶奶搬了進來。家里很熱鬧,時常有宴會,叫條子。我躲在簾子背后偷看,尤其注意同坐在一張沙發(fā)椅上的十六七歲的兩姐妹,披著前劉海,穿著一樣的玉色襖褲,雪白地依偎著,像生在一起似的。
……(姨奶奶)每天帶我到起士林去看跳舞。我坐在桌子邊,面前的蛋糕上的白奶油高其眉毛,然而我把那一塊全吃了,在那微紅的黃昏里漸漸盹著,照例到三四點鐘,背在傭人身上背回家。
松子糖裝在金耳的小花瓷罐里。旁邊有黃紅的蟠桃式瓷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陽光照到磨白了的舊梳妝臺上…… 這就是天津那個家——華麗、溫暖,帶著牛奶泡沫般精巧纖細的風致。浸淫在這種生活方式特有的舒適、悠閑、慵懶中,耳濡目染、感官敏銳,容易造就纖巧精致的趣味。
張愛玲敏銳地捕捉到了這日常中的美,從細節(jié)處發(fā)現(xiàn)鮮明生動的光亮,獲得愉悅的審美。不夸張地說,這些也是成就張愛玲的一個重要條件。她母親前腳出國,姨奶奶后腳就進門了。堂子里面的女人自會看事,對這個張家大小姐極盡敷衍、拉攏。因為,張愛玲的父親器重這個女兒。
姨奶奶帶著她去起士林看跳舞、吃奶油蛋糕,還給她做好看的新衣服。這使得幼年的張愛玲有一次很肯定地說喜歡姨奶奶多過自己的母親。
不管是誰,有人寵,有人愛,哪怕是敷衍,也很愉快。
天津留在張愛玲心里是“春日遲遲”的感覺。春天的午后,坐在書房里,陽光照在身上,明亮但不灼熱,看著窗格子上光線的移動,聽著魚缸里的魚冒泡泡,桌上放著耳朵眼炸糕。這是天津暖洋洋的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