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文件是在立陶宛宣布獨立之后發(fā)出的,戈爾巴喬夫拒絕承認立陶宛獨立,但同時他并不打算用武力除掉立陶宛領導人。在這一年隨后的幾個月里冷戰(zhàn)的最后一些重要痕跡消失:兩德統(tǒng)一,蘇聯(lián)對加入了華沙條約的東歐國家出現(xiàn)非共產黨政府表示認同,簽署了關于限制歐洲常規(guī)武器的條約,蘇聯(lián)與聯(lián)合國安理會其他理事國共同投票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布什總統(tǒng)真誠希望支持蘇聯(lián)改革并應戈爾巴喬夫請求派出美國著名實業(yè)家代表團訪蘇,討論兩國的經濟合作問題,赴蘇考察的所有實業(yè)家都希望找到潛在的投資領域,他們的公司能夠向有前途的外國企業(yè)投入數(shù)十億美元。
戈爾巴喬夫極為親切地接見了美國代表團全體成員,但在給人以希望的會見之后他委托國家計委主席尤里·馬斯柳科夫進一步與他們交談,馬斯柳科夫答應幾天之后將潛在投資項目名單交給他們。美國使館多次詢問,是否可以拿到這個清單,以便隨后把清單轉交給美國投資人,但最終一無所獲。這件事像其他許多事情一樣,使美國使館相信蘇聯(lián)官僚確實在抵制戈爾巴喬夫宣布的政策。面對壓力戈爾巴喬夫也開始產生了動搖:一開始他和鮑里斯·葉利欽聲明支持“500天”計劃,但后來當官僚們開始反對這個計劃后,戈爾巴喬夫不再予以支持,并指示將與該計劃相矛盾的政府穩(wěn)定經濟計劃的內容列入其中。同時經濟不斷下滑。
到1990年11月,《協(xié)商一致的情報評估》所作的預測變得更加令人憂慮:
在蘇聯(lián),使國家面臨分裂危險的歷史性改革正在緊張進行。蘇聯(lián)舊的共產主義制度處于瀕死狀態(tài),但其頑固的擁護者仍然是阻礙變化的力量,而新的政黨和制度還需要證明自己的效果。蘇共中央影響的動搖再加上各共和國主權的確立,造成了權力真空。表面上戈爾巴喬夫把巨大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但他有效支配這一權力的能力值得懷疑。同時經濟形勢每況愈下。
美國情報共同體得出結論,克服這一危機的不大的希望將取決于經濟工作的改進和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之間的合作,然而,這兩種情況的可能性都很?。?3]。
布什總統(tǒng)和國務卿貝克對于戈爾巴喬夫能夠控制局面抱有比其情報部門更大的希望。美國駐莫斯科使館盡管承認戈爾巴喬夫面臨著嚴重問題,但仍希望他能找到進一步推進改革的途徑。1990—1991年冬關于戈爾巴喬夫有可能辭職的傳聞不脛而走。我在給華盛頓的報告中多次談了我的意見,我認為,只要戈爾巴喬夫得到克格勃主席、克里姆林宮警衛(wèi)長和國防部長的完全支持,就不可能用非憲法的方式剝奪他的權力。然而問題不斷增多,1990年11月“戈爾巴喬夫的向右轉”(當時他撤換了幾名主要官員),緊接著謝瓦爾德納澤在12月的悲劇性辭職,任命不可靠的人為副總統(tǒng)和總理,這些做法使許多人心中對戈爾巴喬夫是否知人善任產生了懷疑。
結果,危機一個接著一個。對于華盛頓來說最重要的是1991年1月對維爾紐斯電視塔的攻擊,戈爾巴喬夫否認這樣做是奉了他的指令(我也相信他),但若不是按他的指示所為,那他為什么沒有馬上作出反應,也沒有將實施這一令人發(fā)指的非法行為的人送交法庭審判呢?由于戈爾巴喬夫未能馬上澄清局勢,使得莫斯科的許多觀察家產生了一個想法,即他或是隱瞞了什么,或是失去了對安全機關的控制。戈爾巴喬夫2月在明斯克講話時對“民主”力量進行了猛烈抨擊,稱其為有可能非法奪取政權的敵人。隨后他作了很大的政治努力來進行并非必不可少的關于聯(lián)盟命運的全民公決,結果全民公決帶來的弊大于利,因為給全民公決設定的問題在不同的共和國是不一樣的,而在一些共和國根本就沒進行全民公決。此外,俄羅斯聯(lián)邦在進行全民公決的同時還提出了設立俄羅斯總統(tǒng)一職的問題,這加強了向戈爾巴喬夫的權力提出挑戰(zhàn)的葉利欽的地位。后來,在3月末,戈爾巴喬夫批準部隊進入莫斯科,以便阻止游行示威,但游行示威還是發(fā)生了,而且實際上沒有出現(xiàn)暴力行為。
美國駐蘇使館和大多數(shù)情報機關分析人員有一個感覺,要使蘇聯(lián)改革取得成功,戈爾巴喬夫就需要“民主派”。也許與他們不好打交道,而他們的激進建議走得也太遠了,但戈爾巴喬夫若是失去他們的支持,屈服于“強力部門”的壓力,那他又如何能順利地實施他所提出的改革呢?戈爾巴喬夫在明斯克說“民主派”計劃以非法方式奪取政權,這一看法我們認為是沒有道理的。眾所周知,蘇聯(lián)的安全機關、大多數(shù)軍官和大部分黨的機關工作人員是反對民主派的。民主派實際上沒有可能以暴力方式奪取政權,即使假設他們給自己提出了這樣的目標。使館只能認為,戈爾巴喬夫使其特工機關產生了錯覺,這些機關顯然有其自己的目的。部隊3月進入莫斯科以控制游行示威,這一舉動被看做是安全機關奪取政權的不祥預演。
在這些事態(tài)愈演愈烈之機,中央情報局研究蘇聯(lián)問題的分析部門于1991年4月25日提出了題為《沸騰的蘇聯(lián)鍋》的報告,作出了如下總的結論[14]:
1經濟危機、獨立意向和反共力量將摧毀蘇聯(lián)帝國和政體。
2在這種混亂中戈爾巴喬夫從熱情的改革者變成了“拼箱貨承運人”……戈爾巴喬夫選擇這一方針是由于他自己的政治信念,也是由于其他守舊者的逼迫所致,這些人希望他采取強硬得多的鎮(zhèn)壓手段。
3戈爾巴喬夫力圖使蘇聯(lián)擺脫無能的、僵化的舊制度,但他對方案的選擇著實令人不敢恭維。他的隨機應變暫時使他保住了手中的權力并對制度作了不可逆轉的改變,但同時拖延新制度的過渡并使其變得更加困難,造成了權力普遍平等方面無路可走的政治局面。
4在這種越來越混亂的情況下事態(tài)爆炸性發(fā)展的可能性日益增長。
5……事先策劃的,有組織的恢復徹頭徹尾的專政的嘗試導致了徹頭徹尾的災難,因為收回不久前獲得的自由的企圖導致了破壞穩(wěn)定的長期后果。遺憾的是,恢復獨裁政體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并在兩個方面展開:
(a)也許戈爾巴喬夫并不希望事態(tài)出現(xiàn)這樣的轉折,但他的行動增加了這種可能性,例如他所進行的干部任命,疏遠改革者及由此產生的結果——依靠守舊者(結果加強了他們的陣地),以及依靠指令管理國家的種種嘗試(這些指令沒有效果,但產生了專制的誘惑,而專制似乎可以保證這些指令有效果);
(b)更加令人發(fā)指的不祥之兆是,武裝力量、內政部和克格勃的領導人開始準備在政治進程中廣泛使用武裝力量;
(c)近來正在開展讓有民主思想的軍人退伍或至少將他們調離重要崗位的運動。
6如果反動勢力采取斷然行動,不管有沒有戈爾巴喬夫參與,他們這一次的首要打擊目標就是鮑里斯·葉利欽和俄羅斯民主派。
7任何試圖恢復徹頭徹尾的專制的嘗試都會在莫斯科從逮捕或殺害葉利欽及其他民主派領導人開始……將建立民族拯救委員會——或是用一個不太損害自己聲譽的名稱,——該委員會將宣布一個依靠嚴厲的臨時手段拯救祖國的口號……
這一企圖的長期遠景不妙,甚至其連一時的成功也遠不可能。
在實施鎮(zhèn)壓方案時可以依靠的部隊的數(shù)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