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力主孫梁聯(lián)合,提出賢人政治(2)

張東蓀傳 作者:左玉河


所謂“賢人”,就是社會上“賢俊”之士,有知識有能力同時又有很高道德程度的人士,與它相對的是“庸眾”。所謂賢人政治,就是使這些賢俊之士執(zhí)掌政治,即“所有之賢者悉集于上,而不肖者安于下,且此賢者起而為國家之重心,社會之斗南,國家之大命即托于此一部分人士之手?!彼J為,政治的大忌,一是世襲的專制,二是無知的庸眾同預政事,前者流為少數(shù)人專制,后者成為庸眾政治。“賢人政治”與兩者都不同,是介乎兩者間而又吸收兩者優(yōu)點的政治運作方式。對于這種政治,張東蓀說:“賢人政治者,由積極言,以國內(nèi)一部分賢俊是而支掌政局;由消極言,一班人民對于賢俊,非惟不阻撓其活動,抑且敬服之,常能認識賢者,舉以任事;由法度言,權(quán)力分立之形式具,凡立憲政治與民權(quán)制度無一不備,使所有之人于法制前,皆有發(fā)展其個性之平等機會;由社會言,則一班通常之人,必具有崇賢任能之德,虛衷順從之性,一方面又常能辨別賢愚,凡賢者所為皆盾乎其后,俾其力厚而功偉;他方面則不為非分之爭以停滯政治之進行,而召內(nèi)部之分裂,此賢人政治之大概也?!彼麖娬{(diào),賢人政治不是一種政體,只是一種政治的運作方式,“即以賢者運用政治也”。

可見,張東蓀最初提出“賢人政治”,其動機是為解決如何使政治運作更合理、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問題。在當時民眾知識水平普遍不高的情況下,他反對實行徹底的民主政治,認為那樣只會導致一批庸眾執(zhí)政,降低行政效率,帶來政治的腐敗和政府的無能。所以,只有將政治托付給那些“賢俊”之士,由他們來執(zhí)掌政權(quán),才會避免像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那樣的腐敗與無能。從表面上看,張東蓀反對實行民主政治,似乎是一種思想上的退步,實際上并非如此。他并沒有否定人民的各項權(quán)利,他主張“賢人政治”,是在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提出的,承認人人都有發(fā)展個性的平等機會,國家的主權(quán)仍然屬于人民,只不過將政治的具體操作權(quán)交給少數(shù)“賢人”而已。

1917年11月,經(jīng)過反復的思索,張東蓀將民國初年形成的“賢人政治”思想逐步系統(tǒng)化,在《東方雜志》上發(fā)表了長達3萬多字的《賢人政治》,進一步闡述了“賢人政治”的政治主張,使這一主張更具理論色彩。他在解釋寫作該文的動機時說:“此篇乃著者十年來思想上之產(chǎn)物也。辛亥之歲,曾函告友人,與相辯難。其后以民權(quán)論之狂瀾日高,不愿以此挑戰(zhàn)。迨丙辰(1916年),審國人已飽受苦痛之教訓,破迷知返,遂稍稍揭橥其旨于雜志日報。雖多反響,而頗見贊成。以為此乃適當機會,可以討論矣?!?/p>

張東蓀把政治思想上支配國家政治的根本原理,分為兩大系列:一為庸眾主義,即民主主義,二為賢能主義。他將庸眾主義與賢能主義的區(qū)別概括為:庸眾主義為多數(shù)決主義和代表主義,賢能主義為少數(shù)決主義和自由意思主義;庸眾主義為平等主義和單調(diào)主義,而賢能主義為等級主義和復雜主義;庸眾主義為非個性主義和齊進主義,而賢能主義為個性主義和率引主義或保育主義;庸眾主義為個人本位主義和人民主義,而賢能主義為社會本位主義和國家主義;庸眾主義為舊進化主義、功利主義和空想主義,而賢能主義為新進化主義、理性主義和歷史主義。

在張東蓀看來,庸眾主義,就是近代平民政治,發(fā)源于希臘,其能夠?qū)嵭校刑貏e原因。一是雅典為城市國家,其范圍甚小,容易統(tǒng)治。二是有少數(shù)杰出之士,非真聽命于群愚也。所以,他斷定:它是“希臘雅典人之特產(chǎn)物”,近代以后培根、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思想家作了進一步發(fā)揮,便成為近代民主政治。并且近代平民政治,只是“庸眾主義之程度的實現(xiàn)”,“皆為有限之平民政治”。

張東蓀通過對近代所實行的“有限的庸眾主義”的分析,對民國以來中國所實行的西方式議會政治提出了質(zhì)疑和批評。他斷定:“以近代采取平民政治之諸國之歷史為證,則但見其弊,不見其利?!边@是因為:

第一,議會是代表民意的機關(guān),但國會議員“以私利為前提,措國事于腐敗,或鹵莽滅裂焉,或費時僨事焉,或議決不利國家前途之法案,或打消福國利民之政策?!彼?,議會制度“自國家言,則不足以謀福利;自民德言,則獎勵罪惡,風俗日娛;自民意言,則多數(shù)壟斷,紊淆是非,政黨操縱,無復自由;自政治言,則一切進行,必多停滯?!苯鷩鴷贫取皦櫰湫庞谩?,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不再居于重要地位。

第二,政黨是議會制度不可缺少的,為“運用國會與內(nèi)閣者也”。然“政黨之弊,不可枚舉”。政黨政治必須依靠“多數(shù)之金錢”來運作;而其金錢取得的方法“要不離乎秘密與黑暗”,所以,猖獗、專擅、自私、輕率等等惡德,“皆與黨俱存”。由于政黨是代議制度所必需的,那么這樣的惡德和弊端也就不可避免。所以,國會制度喪失信用,主要是由于“黨弊”。

第三,選舉是表達民意的手段,即“所以宣達民意者也”,但選舉制度的施行,并不能真正表達民意。選舉過程中出現(xiàn)的“強迫”、“賣買”現(xiàn)象,“不惟選舉不足以代表民意,抑且反致民德日墮于卑劣也?!比嗣襁x舉代表,不是以人民為本位,而是以政黨為本位,便使選舉制度“其間不能無賄賂,不能無輕率?!边x舉制度同樣弊端叢生。

由此,張東蓀得出了結(jié)論:“庸眾主義所有之諸制度,皆不免于有弊,其弊乃與制度俱存,無法除免”。

張東蓀指出,由于“庸眾主義”存在著種種弊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政治思潮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庸眾主義和平民政治遭到思想家的批評,出現(xiàn)了一個“平民政治之反動時代”,“賢能主義”成為新的世界性政治思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