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在北京大學讀書期間,正是自由主義在北大迅速傳播的時期。把傅斯年從傳統(tǒng)國學引向新文化運動,將其培養(yǎng)為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知識分子的導師是胡適。胡適與傅斯年就自由主義思想而言,具有繼承和發(fā)展的關系。可以說,傅斯年的自由主義思想主要受胡適的影響,但在許多方面進行了發(fā)展。傅斯年曾自述他與胡適思想的聯系與區(qū)別,他說:“適之是自由主義者,我是自由社會主義者?!保?]就他們兩人一生的思想與行為而論,這種評論是符合實際的。傅斯年與胡適的社會政治思想包含的內容都相當廣泛,難以全面敘說,這里只就個性獨立和社會改造思想略加敘說。
胡適反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壓抑個性,摧折個性。他在《易卜生主義》一文中對專制社會摧折個性進行了分析和抨擊,說:“社會最愛專制,往往用強力摧折個人的個性,壓制個人自由獨立的精神;等到個人的個性都消滅了,等到自由獨立的精神都完了,社會自身也就沒有生氣了,也不會進步了?!保?]胡適把專制社會摧折歸于道德的范疇,因此他對專制的摧折個性僅僅視為不道德的行為,而要青年人反對專制社會的道德束縛,發(fā)展個人的個性。他強調,發(fā)展個人的個性,須要兩個條件:第一,須使個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須使個人擔干系,負責任。很顯然,胡適在批判專制社會摧折個性的同時,努力要求青年人接受自由主義,發(fā)展自己的獨立人格。他曾比喻說:“社會國家沒有自由獨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曲,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腦筋,那種國家社會決沒有改良進步的希望?!保?]胡適強調個人的獨立、自由,強調個性解放,要求人們擺脫社會專制的控制,雖具有積極意義,但這種發(fā)展個性含有消極的擺脫、對專制社會妥協的意味。
傅斯年的個性解放主張雖然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出,與胡適相呼應,但思想與態(tài)度更為積極、激烈,尤其留學英國期間,在要求獨立發(fā)展個性、養(yǎng)成自由獨立人格的同時,他提出要“無中生有的造社會”,其用自由主義改造社會的思想進一步明晰化。
傅斯年在留學期間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青年的兩件事業(yè)》[2],寄回國內。文中論述了青年努力的方向,實際是論述了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表達了強烈的自由主義的思想傾向。其核心是青年如何改造自己,實現個人價值,進而改造社會。他說:“社會是個人造成的,個人的內心就是一個小社會。所以改造社會的方法,第一步是改造自己?!备邓鼓暾J為,一個國家人口的整體素質決定社會的質量,改造社會首先要從改造個人開始,而青年是社會中最有生氣最有活力的人群,改造個人,造成社會的元素,必須從青年開始。他要求青年要不怕艱難困苦,找機會磨煉自己,改造自己。他對此闡述說:“人的精神的大小,簡直沒有法子量去;以強意志煉它,它就可以光焰萬丈,所以看來好像不濟的人,未嘗不有成就驚天的事業(yè)的可能;不煉它它會枯死,所以清風亮節(jié)的人,常常不產生一點東西。所以我對于青年人的要求,只是找難題目,先去改造自己。這自然不是人生的究竟,不過發(fā)軌必須在這個地方。若把這發(fā)軌的地方無端越過去,后來就有貌似的成就,也未必倚賴得過。所以總而言之,統(tǒng)而言之,以堅強的意志,去戰(zhàn)勝對境的艱難;就是沒有艱難的對境,也要另找艱難的對境,決不可以趨避的方法,去躲對境的艱難;就是有不艱難的對境,不要就此茍且下去?!保?]傅斯年要求青年人找難題目磨煉自己,改造自己,目的是要青年健康成長,鍛煉自己改造社會的才干和能力。他特別以辛亥革命時期的先烈為例,強調辛亥革命時期,先烈們通過艱苦奮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才取得辛亥革命的勝利。傅斯年認為,現在改造社會的條件和環(huán)境困難程度比辛亥革命還要艱難,所以說“事業(yè)加重了,努力也要加重的”[4]。青年當前的事業(yè)是“無中生有的造社會”,怎樣造社會,為什么要造社會,傅斯年對此都進行了闡述。
[1] 陶希圣:《傅孟真先生》,《中央日報》1950年12月23日。
[2] 胡適:《易卜生主義》,《新青年》第4卷6期,1918年6月。
[1] 胡適:《易卜生主義》,《新青年》第4卷6期,1918年6月。
[2] 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第1卷,第384~388頁。
[3] 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第1卷,第384頁。
[4] 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第1卷,第384~3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