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典故在辯論中的巧用

雄辯術:說出精彩的人生 作者:楊佩昌


典故往往非常具有論辯意義,究其原因,一是它有著鮮明的形象性,其歷久而不失生動,久經(jīng)考驗;二是典故中的道理為人所公知共認,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因此,在雄辯中用典故說理,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歷史上,南朝梁的陳伯之,背叛梁武帝,投靠北魏。梁武帝派蕭宏北伐,和陳伯之對峙在洛口。蕭宏叫秘書丘遲寫信給陳伯之,請他返正歸來,中間有幾句話:

“末路涉血於友于,張繡刺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況將軍無首人之罪,而勛重于當世。”

他引用劉秀不計較朱鮪謀害他哥哥劉演,曹操不尋究張繡殺死他兒子曹昂的典故,說明梁武帝決不追查陳伯之的過往,并希望他能安心歸來,陳伯之果然返正歸來。這封信,甚至可以說這幾句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詩記事》的卷十六中記載:寧王李憲有一次大街上看見賣餅的人的妻子美麗動人,就強娶為妾,并且對這個貧家女子寵愛有加。

過了一年多,寧王問她:“你還懷念餅師嗎?”

她點點頭。寧王于是召賣餅師進府,讓他們見面。

餅師妻面對故夫,淚流滿面,悲喜交加。令在座的文人謀士們都很感動,寧王就叫他們作詩記下這件事。王維首先完成,詩云:

“莫忘今時崇,而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p>

寧王看了這首詩后,當場決定把餅妻還給了餅師,讓他們團圓。

王維這首詩,就是著名的《息夫人怨》。原來春秋時,楚文王滅了息國,娶了息侯的夫人為妻,息夫人歸楚,生了堵敖和楚成王,但始終默默無言。楚文王問她為什么不說話,息夫人說:“一個女人侍候兩個丈夫既不能死,還有什么可說的?”王維用這個典故,把餅師妻比作息夫人,顯出女人堅貞可敬。難怪寧王深受感動,讓她和故夫重聚。這也是運用典故的好處。   

毛主席也喜歡在詩文中運用典故,他以“農(nóng)夫和蛇”的故事闡明不應該憐憫像蛇一樣的惡人;用“愚公移山”的挖山不止的精神,號召人民推翻封建統(tǒng)治;用“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告誡人們要將革命進行到底。這些以典類推都有著很強的論辯性和說服力,直到今天仍然還是有意義的。

1935年,在巴黎大學的博士論文答辯現(xiàn)場,法國主考人向年輕的中國學者陸侃如提出一個奇怪的問題:《孔雀東南飛》這首詩里,為什么不說孔雀西北飛,陸侃如應聲而答:“西北有高樓!”主考官本是歪問,陸侃如卻回答得妙趣橫生。因為《古詩十九首》里有這樣的詩句:“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陸先生的意思是,西北方向有高聳入云的高樓阻擋,孔雀飛不過去,只好向東南方向飛去了。

這就是奇妙的引經(jīng)據(jù)典。實質(zhì)上,引用自然要注意涵義的準確性及說明問題的充分性,與原文不相一致是不允許的。但是,因為許多的論辯本身帶有隨意性,任意地引用有時竟也能產(chǎn)生亦莊亦諧、雅趣化俗的新奇效果。如三國時秦宓智答吳使,天頭天尾、天姓都能引得頭頭是道,令眾人大為嘆服。

古往今來,不管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在文學作品中,奇妙的引用處處可見、不勝枚舉。

摩門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派別,這一教派主張一夫多妻制。一次,馬克·吐溫與一位摩門教徒就一夫多妻問題展開爭論。教徒說:“你能在《圣經(jīng)》中找到一句禁止一夫多妻制的話嗎?”“當然可以,”馬克·吐溫說,“《馬太福音》第六章第二十四節(jié)說:‘誰也不許侍奉二主’?!边@是馬克·吐溫巧妙引用了《圣經(jīng)》。

清代黃圖班在《看山閣閑筆》中寫道:

一天,客人問主人說:“我聽說,居住的地方不能沒有竹子,你的住處怎么沒有竹子呢?”主人說:“我胸中有竹,不必再種了。”

客人十分奇怪,問:“你胸中怎么會有竹子呢?”主人說:“你沒聽說過嗎?前人有一首詩說:‘料得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胸中’,這不是胸中有竹子嗎?”客人大笑說:“那說的是筍。”主人說:“這就對了,沒有筍,哪來竹子?”

有這樣的妙對是因為主人恰到好處地引用了前人的詩句,同時也使自己表現(xiàn)出了灑脫的風度。

1945年5月4日,云南大學的師生們在操場上舉行“五四紀念活動”。師生們聚集在操場上,情緒高漲,氣氛熱烈。

可就在大會要開始的時候,天下起了毛毛雨,于是大家爭著找地方避雨。人多地方小,人群擁擠起來,喧鬧聲不斷。會議主持連聲要求大家安靜,但效果不佳。眼看著場上秩序越來越混亂了,大會主席團只好請當時著名的青年才俊聞一多出來鼓舞士氣。

聞一多鎮(zhèn)定地站在雨中,向正在朝四面奔跑的人群說道:

“同學們,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兩千多年以前,周武王決定起義,去打倒暴君紂王。就在出兵那一天,像我們現(xiàn)在一樣,忽然下起雨來了。許多人都覺得這很不吉利,建議武王改期。這時候,一個負責占卜的謀士站出來說,這不是壞事,這是‘天洗兵’,是老天爺幫我們的忙,把兵器上的灰塵洗得干干凈凈的,打擊敵人就更加有力啦。我們今天也是碰上了這樣的機會,這是天洗兵!不怯懦的人回來,走近來,勇敢的人站過來!”

聽了聞一多先生的話,騷動不安的人群又重新安靜了下來,四散的人群也重新聚集起來了。

一則簡單的歷史典故,竟然在群眾集會上發(fā)揮了如此意想不到的作用,實在是不多見。但認真分析一下,事情也絕非偶然?!拔逅倪\動”正是高高舉起了民主與科學大旗,徹底反帝反封建。這是一場正義的和必勝的進軍,而愛國學生們又正是這場偉大進軍的前衛(wèi)師,“天洗兵”的典故,切情、切景、切義,能產(chǎn)生奇特的征服力量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