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巫術(shù)與求雨
祭龍求雨的習(xí)俗,在我國封建社會歷時悠久,明清時期官府還作了明文規(guī)定,每年立夏由縣官出面組織立夏節(jié)、舉行祭龍求雨活動,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龍的子孫,對龍的崇拜是很自然的事。因此,龍、麒麟、鳳、龜連在一起稱為“四靈”是吉祥物。
《封神演義》中說,東海龍王叫敖光、南海龍王叫敖明,西海龍王叫敖順,北海龍王叫敖吉。神話傳說中又說,龍分為青龍、白龍、赤龍、黃龍、黑龍五種,故稱“五方神龍”。宋徽宗封青龍為“廣仁王”,封赤龍為“嘉澤王”,封黃龍為“孚應(yīng)王”,封白龍為“義濟王”,封黑龍為“靈澤王”。開始,古人對龍的崇拜屬于自然崇拜的一項內(nèi)容,后來,龍從吉祥物變?yōu)樯?,變成王被隆重祭祀,其?nèi)涵就遠遠超出自然神靈崇拜的范圍,龍本身也被神化了。
在云南民間,就流傳著求雨的故事:
傳說,西龍?zhí)杜缘拇遄永?,有一個美麗漂亮的姑娘,經(jīng)常去龍?zhí)哆呄丛?,被龍王看中,龍王變成一個英俊的少年去姑娘家求婚,姑娘的家人一看少年一表人才,既誠實又有禮貌,就同意了。迎親那天,龍王給姑娘家送了很多的聘禮,有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夠姑娘家用一輩子,家人很高興。村子離龍?zhí)督?,姑娘一上轎就到家。龍王怕人發(fā)現(xiàn)秘密,下了一場大雨,把送親的人全部淋回家。
婚后,姑娘成了龍母,小兩口恩愛甜蜜,如膠似漆,終日形影不離。姑娘雖然在龍宮里好吃好穿,但心中十分想念母親,跟丈夫商量回家看望母親,龍王也跟著姑娘一同前往丈母娘家。晚上睡覺,姑娘向母親要了兩把簸箕,又把窗戶和門用紙糊嚴,不讓外人看見他們。嫂嫂好奇,乘小兩口睡下之后,悄悄把窗戶紙?zhí)蜷_一看,有兩條金晃晃的龍盤在簸箕里,嚇得驚叫起來,姑娘成仙啦,姑娘成仙啦……龍王龍母被人看見真身,再也不能回家看望母親了。
姑娘又托夢給家人,告訴他們說如果有事,就去龍?zhí)逗八拿?,她就會幫著大家做任何事情的。第二年天旱無雨,田地干裂,雖然有西龍?zhí)端疂补嘀綁蔚霓r(nóng)田,但山上的地里長不出莊稼,百姓萬分焦急,有人想起了姑娘的話。于是,人們備辦了三牲禮品,豬頭、公雞、羊頭和酒來祭龍王,祈求施雨救百姓。祭祀的儀式剛一結(jié)束,突然烏云密布,一連下了三天三夜的雨,旱災(zāi)解除了,莊稼有救了,百姓萬分高興。
為了紀念龍王施雨的恩德,人們就在龍?zhí)冻鏊娜叟陨w了一座龍王廟,塑起了龍王、龍母的金身,每年的立夏舉行祭龍活動。
草龍求雨流傳于上海松江,活動時間為農(nóng)歷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和當?shù)氐年P(guān)帝廟會。草龍求雨的起源有一個傳說。
相傳唐朝儀鳳年間(公元676-679年),葉榭境內(nèi)遭受了一場特大旱災(zāi),土地龜裂,莊稼枯萎。百姓頂著炎日,長跪地上祈求蒼天下雨,誰料老天無情,依然烈日炎炎,但卻感動了八仙中的韓湘子。相傳韓湘子是松江葉榭人,一日他途經(jīng)家鄉(xiāng),從云端俯瞰,見鄉(xiāng)親父老焚香點燭,跪地長拜,觸景生情,于是便逗留云間,吹起神簫,瞬間招來東海青龍。青龍在葉榭上空盤旋三圈,頃刻間天際烏云密布,下了一場傾盆大雨。葉榭冶鐵塘兩岸喜得甘霖,禾苗重新吐芽。為了報答韓湘子“吹簫召龍”的恩德,人們將冶鐵塘易名為“龍泉港”,并用田間未收的青秀禾稈,扎成一條條一米多長的“草龍”,翩翩起舞。
草龍求雨由男女十二人表演,其中信女四人,作農(nóng)村婦女裝扮,分別手捧蠟臺、紅燭、香爐,一女雙手合十于胸前,步履節(jié)奏緩慢,面部神態(tài)虔誠。舞珠人為男性,農(nóng)村青年形象,表情莊重,手握龍珠竿笛子,動作第七章草龍自然穩(wěn)健。舞龍男子七人,裝扮同舞珠人,分別執(zhí)龍頭、龍身、龍尾。道具均用稻草和竹竿扎成,表演者身穿蓑衣,頭戴雨笠,足穿草鞋,穿戴的雨笠、披肩、草鞋均由稻草制成,構(gòu)成了草龍的特有風(fēng)格。
原始草龍形象比較簡單,僅用稻草連接扎成結(jié)實的龍體,舞龍人數(shù)少至二三人,最多五人,演出時一般出龍兩條、四條,甚至更多,常在廟堂和田野演出。出動草龍求雨時,引龍人不用龍珠,而是以簫代珠,只有在元宵燈會時,才增添龍珠及舞珠人,并在草龍側(cè)旁配有“蕩湖船”伴舞。
草龍求雨除序幕、結(jié)尾處,出現(xiàn)信女若干人手捧香案、跪地求神等舞蹈動作外,另一個特點就是“求雨”、“取水”等內(nèi)容。整個表現(xiàn)過程分為“禱告”、“行云”、“求雨”、“滾龍”、“翻尾”、“取水”、“返宮”七個小段。舞龍的主要動作有“行云”、“求雨”、“滾龍”、“龍鉆尾”、“龍取水”等;舞珠的基本動作有“戲珠”、“亮珠”、“引龍”等;拜香隊的主要動作則有“禱告步”、“叩拜”等。
草龍求雨舞蹈,表演風(fēng)格深沉,動作遲緩。如“求雨”一段,龍身下伏,龍首仰天叩拜,動作呈停滯狀,表現(xiàn)了老龍向神靈祈禱的情景。“取水”一段,則是龍體緊盤一團,龍首高抬反復(fù)不停擺動,以示老龍正在吸水。
形形色色的求雨巫術(shù),有許多做法出于人們對動物特性的認識。與雨或水有關(guān)的動物,例如水鳥、青蛙或傳說中的龍,它們常常成為求雨法術(shù)的靈物,而最突出者莫過于龍?!抖Y記·禮運》說“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所謂“四靈”其實就是四類動物的靈長。
龍在求雨儀式中的作用,甲骨卜辭中已有明確的記載。作龍求雨法后來一直是國家求雨禮的主要方式之一,歷代正史禮志多有記載。民間也有的以草札為龍巡行求雨及禳除害蟲。舞龍求雨之俗由來已久,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對此有較詳細的記述,其具體措施已被賦予濃厚的五行相配色彩。據(jù)他說,春旱求雨,于甲乙日制作八條蒼龍(一大七?。簖堥L八丈,處中央,小龍長四丈(按,即大龍長度的一半,下仿此),位于大龍東方,龍頭皆東向,其間相距八尺;舞龍者均為少年,共八人,先齋戒三日,舞龍時穿青衣。夏季求雨,于丙丁日制作七條赤龍(一大六?。簖堥L七丈處中央,小龍長三丈五尺位于南方,龍頭皆南向,其間相距七尺;舞龍者均為青年,共七人,舞龍時穿赤衣。季夏(按即夏歷六月)求雨,于戊己日制作五條黃龍(一大四?。?,大龍長五丈,小龍長二丈五尺,也位于南方,龍頭皆南向,其間相距五尺;舞龍者均為壯年,共五人,舞龍時穿黃衣。秋季求雨,于庚辛日制作九條白龍(一大八小),大龍長九丈處中央,小龍長四丈五尺位于西方,龍頭皆西向,其間相距九尺;舞龍者均為鰥夫,共九人,舞龍時穿白衣。冬季求雨,于壬癸日制作六條黑龍(一大五?。簖堥L六丈處中央,小龍長三丈位于北方,龍頭皆北向,其間相距六尺;舞龍者均為老年,共六人,舞龍時穿黑衣。
在這些煩瑣的制度中,所有涉及數(shù)字、方位、顏色、日期、長幼等的方面,都遵循著五行配對的原則。且不說舞龍能否致雨,僅僅從這些配對法而言,就充滿著巫術(shù)的精神。
吳越地區(qū)的求雨方式各地略有不同,據(jù)說通常有“請龍”、“曬龍”(亦叫“烤龍王”)、“送龍”三個程序。請龍,就是由族長帶領(lǐng)請龍隊伍,備供品到水潭邊叩拜,或由道士誦“催神咒”,直到“龍”浮出水面,或在土中找到“龍”為止。
所謂“龍”就是水潭中的小動物,如泥鰍、蚯蚓、跳魚、鰻、黃鱔、烏龜、水蛇等,得一即可。獲得后盛于綠碧樽,抬回村里,供奉于龍王堂或村廟中,然后率村民跪拜求雨。若求雨不得,則把龍王抬到烈日下曝曬!甚至叫罵,即曬龍。要一直曬到下雨為止。如果還不下雨,那就慘了,據(jù)說早年還有焚燒老爺?shù)娘L(fēng)俗。這同上文所述焚巫祝古俗非常相似。求得甘霖之后的酬龍活動即送龍。這些儀式已明顯地宗教化了,但其中某些細節(jié)仍然保留原始巫術(shù)風(fēng)氣。
各民族“祭龍節(jié)”
在中國,許多民族都有祭龍節(jié)。從這些祭龍儀式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各民族風(fēng)俗和信仰的相似與不同。
農(nóng)歷二月二日,俗稱“龍?zhí)ь^”,古代叫“中和節(jié)”,我國漢族地區(qū)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在這一天要舉行祭龍儀式。仲春二月,農(nóng)事活動已經(jīng)開始,正值需要雨水的季節(jié),氣候已漸溫暖,民間認為這天蛇出洞。中國的龍文化認為降雨為龍所為,而二月二日這一天總是和驚蟄這個節(jié)氣靠近。驚蟄的意思是蟄伏的動物被春雷驚醒,龍也從冬眠狀態(tài)醒來,抬起頭將欲升起,開始行使降雨的職能,從此雨季來臨。為了使龍順利結(jié)束冬眠回到人間負起降雨職責(zé),民間在這一天要舉行祭龍儀式。最常見的祭龍儀式是撒灰,以撒下的灰線引龍回歸,稱“引龍”。
彝族的祭龍節(jié)也是二月二這天。彝族全村人到村外密林有水地方,殺豬宰牛羊舉行“祭龍”儀式,野餐。餐前,畢摩面對泉水誦經(jīng)祈禱,求“天龍”多下雨,“地龍”多吐水。當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新中國成立后,“祭龍”活動停止,只舉行野餐和歌舞表演。其實,不光是彝族,在漢族地區(qū),二月二這天也有“祭龍求雨”活動,在過去,人們在這天組成求雨隊,扮演龍王、觀音,伴奏喧天鑼鼓上街“求雨”。沿街居民執(zhí)水酒敬龍王、觀音。祈求當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新中國成立后已停止。
藏族祭龍節(jié)祭的是拉薩布達拉宮北面的龍王潭中的龍王,在每年藏歷四月十五日舉行。據(jù)說拉薩在很早以前是一個很大的湖。每年藏歷四月十五日,都要用一個屬虎的小孩子被當做祭品,扔到湖中去。后來,在一個叫果卡的國王統(tǒng)治拉薩(今拉薩北郊娘熱鄉(xiāng)的山上留有果卡王宮殿廢墟)。有一年藏歷四月十五日就要到來時,果卡王命令大臣們?nèi)フ乙粋€屬虎的小孩,于是大臣四處查找,結(jié)果找到高僧勒巴羅珠的一個小弟子,名叫布窮頓珠的屬虎的小孩子,把他帶到宮中,在藏歷四月十五那天,把布窮頓珠扔到湖里作為祭品。過了很久,布窮頓珠來到果卡國王面前,請求國王把他心愛的公主嫁給他為妻。國王看著他驚奇,又不知如何是好,以為布窮頓珠是神,就答應(yīng)把公主嫁給他。從此,國王就禁止把屬虎的小孩扔進湖中作為龍的祭品,改用上等食物作祭品。這就是拉薩的祭龍節(jié)。另一種說法是,在修建布達拉宮時,龍王獻出了大量的石土建筑材料,為了表彰龍王的功德,在湖中修了一座寺廟,以此供奉龍王及釋迦牟尼,定為藏歷四月十五日將上等的供品扔進潭內(nèi),以此報答龍王。
水族在每年農(nóng)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屬蛇日)舉行隆重的祭龍活動,叫祭龍節(jié),也叫祭天節(jié)、祭水口神、祭龍?zhí)?、祭壩塘、三月三(但不一定就是這一天,而是三月的第一個屬蛇日)。這一天黎明,各村寨就到自己的祭龍地點去殺豬或殺羊祭龍。補掌一帶的水族到補掌河源頭龍?zhí)叮ㄔ谑侥_村)邊一棵大樹下祭龍。供品用豬一頭、雞一對(一公一母)、紙錢100張、香100炷等。擺在樹下的兩塊大石板上。祭祀的具體對象是:龍王小姐、龍王太子、龍公、龍母。祭祀時選當?shù)匾晃坏赂咄氐拈L者(也叫老摩),用水族語言禱告,念拜詞,祈求當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龍?zhí)冻鏊?、無災(zāi)無難、六畜興旺。老摩在念祝詞或請時要看卦(用牛骨或樹棒做成)是否順當,如不順當就要再祭一次,直到卦順。節(jié)日前,各村寨都響起過節(jié)的銅鼓聲,家家戶戶都收拾得整齊干凈。祭龍節(jié)過三天,這三天內(nèi)不下地勞動。祭祀結(jié)束后,穿著民族盛裝或其他新衣服的男女青年競相邀約對歌,滿山遍野,你唱我答,共對歌三天,所以這個節(jié)日又被稱做“對歌節(jié)”、“山歌節(jié)”。中老年人在這幾天內(nèi)走親訪友。青年男女則成群結(jié)隊地走村串寨,跳舞、對歌、擺白,互尋配偶或建立戀愛關(guān)系。
在壯語中,祭龍叫“合處”,祭龍節(jié)是壯族隆重、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二月的第一個龍日,或農(nóng)歷三月的第一個龍日,壯族村寨一般都以一村一寨單獨舉行的方式進行祭龍活動。節(jié)日前,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召集各家各戶相商,籌措經(jīng)費,有的村寨則按戶數(shù)人頭攤派,由各戶輪流主持,主持者稱為“龍頭”。節(jié)日當天,主持人帶領(lǐng)一些身強力壯的人在寨子邊的榕樹下殺豬殺雞,準備祭奠物品。傳說,辰龍變?yōu)闃渚褪情艠?。祭“龍樹”,多?shù)也就是祭榕樹。沒有榕樹的村寨,還可以選黑皮樹、麻栗樹、榔樹做“龍樹”。但這些樹必須長在村邊寨頭,而且要枝葉繁茂、高大挺拔、生機勃勃。由于龍樹是神圣的象征,因此平時不準牛馬豬狗靠近,更不準孩童攀爬玩耍。祭奠龍的祭詞各村各寨均有不同,長短不一,念唱有別,不過主旨不外乎乞求上蒼保佑,普降甘霖,使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戶戶平安等。
關(guān)于祭龍節(jié)的由來,有這樣一則傳說:
古時候的勐雅,森林茂密,濃蔭蔽日。每年農(nóng)歷二月間,山林里竄出很多野獸,返青的稻苗被吃個精光,人畜被咬死咬傷的不計其數(shù),勐雅人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四處逃荒要飯。有一年,一個聰明又勇敢的傣雅小伙子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叫大家編了許多竹籠、竹鏈,染上雞、豬、鵝、鴨的血,在二月屬牛日這天拿去掛在田間,插在地頭和路口。夜間,山林里竄出來的野獸見到染血的竹籠、竹鏈,都不敢接近莊稼和村寨,漸漸地遠離了莊稼和村莊。一段時間后,原來的竹籠、竹鏈破爛了,野獸又陸續(xù)來危害人畜和莊稼。五月初五這天,小伙子再次如法炮制,并采來許多像利箭的菖蒲葉插在各家各戶的門頭上,連每個人的頭上、腰間都插滿菖蒲葉。夜間,人們熱熱鬧鬧地圍坐在寨頭的火堆旁喝酒猜拳,彈弦對歌。野獸竄入田間、地頭和路口的竹籠、竹鏈旁,遠遠看見燃燒的火堆和全身插滿“利箭”的人,就不敢再來騷擾了。后來,傣雅人年年這樣做,結(jié)果人畜興旺,五谷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