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曰不便(1)

決勝紅海 作者:周大江


還是從商鞅變法的故事開始說起。

商鞅在變法之前曾經(jīng)和同僚有過一場實在是精彩而又經(jīng)典的辯論。這場辯論好像是故意在秦孝公面前挑起的,大概是商鞅想事先給自己的“主公”打打預(yù)防針,免得日后被反對派的讒言蠱惑,因為司馬遷在描述這場辯論之前用了一句很傳神的話,“孝公既用衛(wèi)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p>

緊接著便開始了商鞅的獨白,他說:“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傲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疆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边@段話不但文采好,講的道理在今天看來也很經(jīng)典。

秦孝公回答說,“善”。這個回答既可以理解為是充分的肯定,也可以理解為客套的敷衍。

這時一位名叫甘龍的臣僚馬上就跳出來反對,他說,“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xí)而民安之。”大概意思是說,不對!圣人從來都不會強迫老百姓改變什么就會對他們施行教化,智者不改變法度也能實現(xiàn)天下大治。

商鞅的反駁已經(jīng)不僅僅是針鋒相對,簡直是在諷刺,他開口就說,甘龍你說的不過是些從大街上撿來的觀點?!褒堉?,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學(xué)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蔽覀兘裉熳x到這段文字,依然不難想象當(dāng)時的甘龍有多么的窘迫、尷尬和狼狽。這種“峭直刻深”大概正是商鞅作為改革家的通病和政治家的缺陷,也為日后的悲慘結(jié)局埋下了伏筆。當(dāng)然,這些或許只不過是司馬遷的文字手段,也未可知;因為司馬遷是很不喜歡商鞅的。

于是,另一個名叫杜摯的臣僚(大概不是甘龍的同黨就是他的同道)把話接過來說,“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闭f的觀點還是和甘龍差不多。

商鞅反駁道,“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p>

商鞅的論斷應(yīng)該充滿了雄辯的力量。從雙方的交鋒來看,甘龍和杜摯二人的水平實在沒有辦法和商鞅相提并論,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

最后,孝公又說了一句:“善!”在整個過程中,秦孝公就只出了兩次聲,都是一個字,“善”;可謂意味深長。但后一個“善”字肯定不是客套的敷衍。因為這場辯論之后,他馬上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始實施變法。由此可見,著名的“商鞅變法”中,人們只記住了這位衛(wèi)國的公孫鞅,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在他的背后是了不起的秦孝公嬴渠梁。這對歷史和秦孝公而言顯然都是不公正的。

通常來說,任何一項系統(tǒng)變革提出來的時候,大概多數(shù)人都不會贊成,因為沒有人愿意自己多年的習(xí)慣被改變。這就是所謂的“民曰不便,必生非議”。但是千萬不要把這種非議太當(dāng)真,因為這是人的正常反應(yīng)。

商鞅剛開始變法的時候,僅僅在小小的國都里就有上千人說新法“不便”;但堅持十年后,卻深得百姓歡心,因為生活富足了。(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這正好應(yīng)驗了他在變法之前的辯論中說的那個觀點,“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保ā妒酚洝ち袀鞯诎松叹薄罚?/p>

關(guān)于“民曰不便”的啟示及感慨,下面引用的是我國臺灣學(xué)者南懷瑾先生的長段文字。他已經(jīng)說得很透徹了——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首先是經(jīng)濟思想改變,主張財產(chǎn)私有。由商鞅變法,建立了私有財產(chǎn)制度以后,秦國一下子就富強起來了。但商鞅開始變法的時候,遭遇打擊很大,關(guān)鍵就在四個字:“民曰不便”。這一點大家千萬注意,這就講到群眾心理、政治心理與社會心理。大家要了解,人類的社會非常奇怪,習(xí)慣很難改,當(dāng)商鞅改變政治制度,在經(jīng)濟上變成私有財產(chǎn),社會的形態(tài),變成相似于我們現(xiàn)在用的鄰里保甲的管理,社會組織非常嚴(yán)密??墒沁@個劃時代的改變,開始的時候,“民曰不便”,老百姓統(tǒng)統(tǒng)反對,理由是不習(xí)慣??墒巧眺碑吘拱亚貒粡娖饋砹恕!袊髞淼恼温肪€,一直沒有脫離他的范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