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工匠定律”(1)

決勝紅海 作者:周大江


在我的老家貴州的一個偏僻山村,傳說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曾經(jīng)有一位姓張的石匠,因雕刻石獅而聞名遐邇,人們都叫他“張獅子”。他少年時代即拜師學(xué)藝,生卒年代不詳,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沒有上過一天的私塾,也不認(rèn)識字。

據(jù)說張獅子雕刻石獅的手法也極其怪異。他不像其他石匠那樣從粗到細(xì)地刻,而是一點點兒地“剝出來”,有時候從頭開始,有時候從尾開始,有時候從爪子開始,有時候甚至從背開始,隨心所欲,信手拈來,仿佛一頭鮮活的獅子原本就潛伏在石頭的深處。

如今粗略推算,可以得知這個故事大概發(fā)生在上個世紀(jì)的20~40年代。

我們的這位張獅子在當(dāng)時有一點非常令人費解,他視(自己雕刻的)“石獅”如生命。每次在開鑿之前和成品之后都要有一套例行的“法事”。據(jù)說他刻的石獅確實具有某種神性,他也因此贏得了鄉(xiāng)親們的尊敬。可惜的是,他的作品大都?xì)в凇拔幕蟾锩睍r期。

傳說張獅子也曾遭遇過一個“克星”。

當(dāng)?shù)赜幸粋€從小流落外鄉(xiāng),多年后發(fā)家(發(fā)家原因不詳)并回到老家廣置田宅的財主。這位財主有一個比張獅子更加令人費解的癖好,他喜歡花巨資請人雕刻精美的石獅,然后親手把他砸毀。

因為并不住在同一個村,張獅子起初并不了解這位財主的癖好,接到他的聘請后便花了將近五個月的時間雕刻了一對一人多高的大石獅。但就在法事剛剛完畢的時刻,財主突然從家中取出一把大鐵錘,要親手毀了它們。張獅子被突如其來的怪異舉動驚得頓然亂了方寸。他當(dāng)即提出不收工錢(五塊大洋),請財主善待自己的作品。不許。張獅子于是提出再花八塊大洋買下它們,但還擺放在財主家的門口——以當(dāng)時的運輸條件,大概也無人能夠奈何得了這對龐然大物。

在眾人的勸說之下,財主允諾,張獅子釋然。

但就在此后不久的某個深夜,這對石獅子突然被毀了個粉碎。據(jù)說年邁多病的張獅子從此一病不起,這對石獅也成了他雕刻生涯的封鑿之作。

數(shù)十年后,當(dāng)?shù)氐睦先藗兠慨?dāng)提及此事,莫不扼腕痛惜。但對張獅子和財主二人的怪癖,依然難于理解。

自從當(dāng)年在放牛場上無意間聽得老人們講起,張獅子的故事就如影隨形地縈繞在我的記憶中,以一種難以名狀的綿綿的堅韌牽引著我去思考,甚至去考證,雖然考證的結(jié)果大多也都沒有離開傳說的素材。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人物及其故事給我的思考越來越多地集中到一點上:張獅子何以成為張獅子?

今天看來,張獅子在他自己的領(lǐng)域里顯然應(yīng)該算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悟道者”,否則他雕刻的獅子不可能如此具備某種“神性”。相信張獅子和其他的同行一樣,他僅僅認(rèn)為自己是個靠手藝生存的石匠而已。所不同的是,他為了自己的手藝,抑或是為了自己的作品,忘卻了自我的存在。雖然在他的詞匯中肯定沒有“悟道”一詞,他甚至根本不可能以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理解自己的愛好和成就,但是,他確實達(dá)到了在那個時代的那個地點那個背景之下的一個無人能及的高度——任何事物或成就的高度從來都是,而且只能是相對的——因此,無論本人是否主觀意識到,從客觀上講,他都當(dāng)之無愧為一名“悟道者”。

悟道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結(jié)果、一種客觀的存在。悟道的對象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雅俗之別。悟道就是悟道。

在任何領(lǐng)域,只有悟道者才會擁有無窮的創(chuàng)造;只有悟道者才能真正把技藝或知識轉(zhuǎn)化為自然般的智慧。當(dāng)然,智慧并不僅僅表現(xiàn)為權(quán)謀。

從僧人到思想者、從帝王到大臣、從石匠到鑄劍師、從詩人到企業(yè)家,莫不如是。

回到剛才的主題:張獅子何以成為張獅子?

我以為從本質(zhì)上講,第一條當(dāng)數(shù)他對雕刻石獅的專注,專注得使他忘記了這不過是一門謀生的手藝,忘記了自我的存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