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遭遇過這樣的自己——無論你做什么,心中總有一個人會站出來對你指指點點;不管你做得已經(jīng)多么盡力,總有一個聲音指責你不夠完美。為什么“我”竟成了自己無情的“批判者”?
記得看卡通片,當熒幕上的“唐老鴨”要做一件看似違背良心的事時,在它的頭頂上便會出現(xiàn)一位“天使”打扮的“好鴨子”——“不要,唐老鴨,這樣做不好!”而就在主人公即將懸崖勒馬、回心轉(zhuǎn)意之時,另一位“魔鬼”扮相的“壞鴨子”突然冒了出來——“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去吧!”就在這一好一壞兩只鴨子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唐老鴨的內(nèi)心也正在經(jīng)歷著一番爭斗。
有意思的是,這種卡通片中才會有的情節(jié),卻常常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一次次上演。當我們遵照現(xiàn)實原則來謀求利益時,批判者出現(xiàn)了,他聲淚俱下地斥責我們是不懂人情的冷血動物,是滿身銅臭的守財奴;而當我們依據(jù)人情來為人處世,批判者再次出現(xiàn),他輕蔑地嘲笑我們不夠成熟、是不敢表達自身價值的膽小鬼……
不管我們做什么,成為什么樣的人,目標或是打算怎樣,“批判者”永遠存在,“我”似乎對自己永遠都不夠滿意——身材不好、長得太丑,學歷不高、見聞太少,不通人情、不明事理,眼里只有自己、不懂得關(guān)心別人、自暴自棄、對他人太過依賴……
>> 批判者如是說
心探索:我們心中的那個“批判者”,他是從哪里來的?
蔡晨瑞:精神分析心理學將我們的心靈劃分為三個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身上那些比較低等的欲望,比如性欲、占有欲、攻擊欲等等?!白晕摇币簿褪窃蹅兂Uf的“我”,是一種當下的自我意識。而“超我”雖然是我們內(nèi)心的一部分,但本身又是一種高于“我”的存在,它滲透在我們的父母、老師或是社會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等各個方面。人在其成長過程中,不同的人、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要求和規(guī)范,比如母親要求我們成為一個善良的人,父親要我們成為堅強的人,而社會要求我們遵紀守法。
心探索:即便如此,我們也不可能面面俱到?。?/p>
蔡晨瑞:對,正因如此,我們心中的“超我”才會不停地批判,假設(shè)你的一個朋友犯了法,求你把他藏起來。如果你幫了他,你就觸犯了法律,社會準則的“超我”就要指責你;而如果你大義滅親舉報了他,那么“講義氣”的“超我”就會出來鄙視你;要是你因為窩藏罪犯被當做同伙抓進了監(jiān)獄,心中那個崇尚“自愛和自憐”的“超我”便會哭哭啼啼地咒罵你的良心……
心探索:似乎“超我”要求我們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
蔡晨瑞:“超我”時時刻刻都要求“完美”,它才不去管你是否能夠做到?;蛘哒f,它明知道你不能面面俱到,還是要苛求你。因為如果“超我”滿意了,意味著你已經(jīng)超越了“我”的限制,而躋身成了“超我”。
話說回來,這也并非不可能,很多時候,我們?yōu)榱瞬槐弧俺摇本o追不舍,或是想減緩一下自己內(nèi)心的負罪感,也會讓自己成為“超我”的代言人,去指責和評判他人。因此,當你以“完美”去苛求你周圍的人,或是指責、開罪別人時,你最好先反觀一下自己的內(nèi)心,看看此時此刻是不是你自己的“超我”在進行批判。
專家介紹:蔡晨瑞,《心探索》解夢專欄專家,資深意象對話心理咨詢專家,私人心理顧問。近年來從事心理個案咨詢、團體培訓、授課并致力于專著寫作。
>> 將批判進行到底
那些自我批判的聲音只有悶在心里時,才會給人帶來傷害。那么,只要我們愿意主動暴露那些自身的缺點與“罪惡”,批判者便無處容身了。
既然喜歡批判,那就給自己開一個批判大會好了。這個過程,最好是在5~6人的小團體中完成,效果會更好。
首先,拿起一張白紙,開始自己認罪——寫上自己的諸多罪責。比如,我是一個守財奴;我是一個大傻瓜;我是大肚腩;我是討厭鬼;我是小心眼的嫉妒狂……
然后,當眾念出來,這時候,念的人一定要嚴肅,而聽眾可以依據(jù)自己的真實感受,去一一回應當事人。如果你覺得好笑,那就笑出來;而如果你覺得對方的“自我批判”很深刻,那你就給“超我”幫腔,再多開罪一條。
自我批判結(jié)束之后,將大家手里的紙輪番交換,在別人的紙上寫出積極的一面。比如,我拿到的紙上寫著“我是一個膽小鬼”,那我就在后面寫上“即便如此,但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淹死的都是膽大的?!?/p>
通過這種輪番交換的積極評價,無疑實現(xiàn)了一個團體創(chuàng)造的過程,使得被批評的人、受到批判的人格特質(zhì)得到了創(chuàng)造性的重新定義。這樣一來,便會對加諸自身的批判多了幾分平和,并且在給予其他人積極評價的同時,逐漸為自己找到了轉(zhuǎn)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