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孽緣

印象李叔同 作者:袁江蕾


若生恩愛時,當念凈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shù)蒙鷥敉??遠離此愛。若生嗔恚時,當念凈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凈土?得離此嗔。若受苦時,當念凈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凈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凈土之助行也。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錢柜最早從臺灣來內地開分店,上海是首家。但我記不清的是,上海眾多的錢柜,我究竟去過哪幾家。說起來,那大概應是十年前的事了。

如今,各地錢柜KTV(K指卡拉OK,TV為television的縮寫,指配有卡拉OK和電視設備的包間)仍方興未艾,進去后依然到處是锃亮的鏡子與鏡面不銹鋼組合,依然是一個門挨著一個門,掛著號碼的大小包間。不同的是我,不復有當年那一腔不歌不快的情緒。

心境的轉變,有時候就像電臺里相鄰的兩個頻道,不過是輕輕一動旋鈕,長歌當哭轉眼即換成了不緊不慢的評書連播。何必去追究,為了什么。

百多年前的上海灘,當然還沒有我來伴奏你來唱的卡拉OK,人們普遍的娛樂方式還僅限于去戲園子聽戲。

李叔同自少年時起,便對戲曲情有獨鐘,在天津時就曾與戲曲界名角們過往深密。他曾向孫菊仙、楊小樓、劉永奎等名角認真學過京劇,甚至還票演過《落馬湖》《八蠟廟》等武生戲。

其時,京劇在上海已打開一方天地,人們不約而同地為戲臺上的情情愛愛生生死死著迷。李叔同自來滬后,再忙亦要不時抽出時間去聽聽戲。

有一種感情叫做逢場作戲,之所以稱之為感情而非單純意義上的游戲,緣于投入與認真。票友粉墨登場,扮上了,模樣自然與角一般無二,下得臺來,卻自不以此為生。演得好的,果真與職業(yè)戲曲演員同樣投入,同樣精彩;演砸了,亦不過訕笑兩聲,拍拍屁股回家該干嗎干嗎去。

自古名士之與藝妓,便一直時興玩這一種逢場作戲的感情游戲。人們甚至管這個,叫做風流。風流原本不該是個貶義詞,風采與才華咸卓著,方稱得上風流。倒是標榜風流者,反害了這“風流”二字。

年少時與楊翠喜之間的感情,純真質樸。李叔同與她在戲曲方面志同道合,我愿意相信那一場風花雪月,與所有人的初戀一樣,干凈得如早春二月抽條而出的第一朵鵝黃色迎春花。

1901年,由北方回到上海,已為人父的他,開始深度接觸上海灘著名的藝妓們。有人說,男人只有真正成熟以后,方有資格享受愛情。而對于一個二十出頭便看盡人間苦難的男人來說,非凡的才華,俊秀的外表,無異于為他享受愛情的資格錦上添花。人們管這樣的人,叫做情圣。

后世景仰他的人,出于造神塑像的目的,常常諱言大師年青時的這一段經歷。我倒認為大可不必。大師一生做人做事最講究認真二字,于人生的不同階段,他均在極度認真賣力地飾演著上蒼分派給他的角色。不將這些角色演好演透,就不會有最終的弘一法師。

李蘋香,于這出劇目里不能不提到的名字。l904年春,李叔同為鑠鏤十一郎著人物傳記《李蘋香》寫了序言。這部傳記詳細講述了李蘋香坎坷的風塵經歷。

 與歷朝歷代得以名垂后世的藝妓一樣,她之所以為后人道,正因為那段與李叔同的關系。作為本世紀初上海灘以才女著稱的名藝妓,不但有才子為其作傳寫序,自己亦出版過《天韻閣詩選》和《天韻閣尺牘選》兩冊詩集。最喜歡她的這首詩:

塵心滌盡覺身閑,絮果蘭因取次刪。

滿院月明涼似水,自鈔貝葉掩深關。

詩以言志,詩亦如鏡,顯見人品個性。若說我為何不喜楊翠喜而偏愛她,便是格外中意她的沉靜,和這份難得的才情。

與淪落風塵的大家閨秀一樣,她有著優(yōu)良的血統(tǒng)和絕佳的天賦,說她有“詠絮才”亦不為過。接下來的戲碼又再標準不過,無外乎待嫁之年,家人自視有女若此,才貌雙全,當然眼高于頂,絕不肯輕就了鄉(xiāng)里的阿三阿四,這個員外那個書生的。信息何如今日之通暢,方圓百十里地,竟無一合適人選配得上她,最終導致老大不中留,節(jié)外生枝,落得個雞飛蛋打。

為何千百年來,上天安排給女人的命途竟如此千篇一律?而女人生命的轉折點,亦單調簡短到只有待字閨中的那一點點時間?倘或此時偏離了軌道,日后一生要想再翻過身來,竟比登天還難。

我無意將她與楊翠喜進行比較,畢竟都是身如浮萍的苦命女子。但看看與這兩人有瓜葛的人群,就會發(fā)現(xiàn)她們的不同。前者不是王公貴胄便是貪官污吏,后者除了文人才子還有革命志士。冒鶴亭,吳保初,陳子言,李叔同,章士釗,一個個才富五車的名士,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更有女詩人呂碧城姊妹,才女吳芝瑛及秋瑾女士。

人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李蘋香之所以被當時的人比做李香君,定有她人品端方、深明大意的原因在內。

第一次來新天地是哪一年?真是想不起來了。上海灘便是有這樣一種奇特的魅力,多少年來一直未曾改變和遺失。融匯古今中外,別樣的繁華輕易既令人身陷其中,迷失方向,甚至難辨今夕。

夜上霓虹,我雙手用力推開一個酒吧厚重的大門,里面富有異國情調的氛圍,令人一時不知身在何處。疲憊的雙腿,與空蕩蕩的胃,均不需要酒精或咖啡的刺激。我只是想找個舒服的位子,暫做休整。

攤開揉得皺巴巴的地圖,折縫處已起了毛邊,“靜安”兩字甚至已被分開到了兩頁。天韻閣,上南下北左西右東,會在哪里?

閉上眼睛,我看見她正倚靠在一張?zhí)僦扑卫?,已是日影偏西的光景了,而她仍懶懶地,好似盹著了一般。這屋子里的陳設,哪一樣都要比她更炫華。楠木家具,擦拭得纖塵不覆,珠胎鐘,銀書畫燈,高腳盤,皆在午后的迷黃陽光里,泛著光芒。而她,在這些并非屬于她的陪襯物中,素雅得有些黯然。這里是她的天韻閣,是她迎來送往、應酬賓客的地方,亦是他時常光顧的所在。

是時候擺上果盤子了。她強打起精神來,一會兒瞧瞧鐘,一會兒又瞧瞧剛剛擺好的四樣果盤。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希望一寸寸漸變成失望。

近來,她發(fā)現(xiàn)惟有一途足以消減這份難熬的焦灼,抄經?!督饎偨洝?,這個月已抄過三遍了。

她不是沒有機會逃離這種生活。那個騙她失身又將她賣為妓女的男人,日前打了個糾纏她的無賴嫖客,她竟因此被收審羈押,案子了結后,她隨老家來的父親回了嘉興??伤]有安安分分留在家里。因為她知道,那個剛剛結識不久的他,斷不會來嘉興尋她。若不回到上海去,從此后,便無再見他的可能了。即使是火坑,她亦愿為他而再跳一次。

重返上海灘,她仍是詩妓李蘋香,三百名高等妓女長三妓中的“傳臚”。上海灘的大街上,每天都能見到給她李蘋香送紅色局票的送票人,顛顛地一路小跑,來到她的天韻閣門前。而她,用過這下半晌的午飯,化妝打扮,無可奈何著,坐上招人眼目的包車,被前呼后擁著去為一場又一場宴席帶去琴聲、詩詞,以及絕不過分的歡笑。

在路人的眼里,她是那樣的光彩照人,可我分明看見包車里她那被燈光映照得精致無比的臉上,寫滿了疲憊,還有厭倦。

那個她今日偏偏又沒等來的人,此刻正淹沒在燈下的書堆里,眼里心里,盡是枯燥無味的法律名詞。心神如此專注,竟連一絲一毫都不曾分給她過。

雖然還會光顧煙花柳巷,但李叔同現(xiàn)時已不比初來上海時那般閑散,作為南洋公學特班的高才生,他每天不但有繁重的課業(yè)壓力,課外甚至還有翻譯任務。

蔡元培先生教他學習日文的同時,對這個語言天賦極高的學生更是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他不僅僅滿足于以“和文漢讀法”這一有中國特色的日語學習方法來令自己的學生日語速成,他要他邊學邊開始翻譯工作。就是為了這個“一新國人耳目”的目的,他經常熬夜到天邊現(xiàn)出曙光,好趕在第二天上課前將譯稿交給先生。過個一兩日,先生改過的稿子會再返給他。就這樣,李叔同在南洋公學并不算長的學習期間,譯出了日本玉川次致《法學門徑書》和太田政弘、加藤正雄、石井謹吾三人的《國際私法》兩部法學著作,并于l903年正式出版。作為我國近代法學最早介紹國際公權和私權的譯著,這兩部書的意義,絕不是令國人“恍然于國際之原則”,“以為改正條約之預備”,這樣簡單。

今時今世的我,透過時光的重重煙障,望著這樣一對今生注定不可能在一起的情侶,午夜燈下,一個在一板一眼抄經,一個在逐字逐句譯書。一陣難以遏制的悲涼感涌上心頭。

不要耽于她的身份,我不得不為她和他輕輕辯解,為后世人們可能會產生的歧見。而他們,卻早已歸于永寂,再無需,亦不屑為那段情解說什么。

藝妓在清末民初時期,或許在社會生活中有著空前的地位。這地位來自我國千百年來的士人狎妓傳統(tǒng),亦來自當時無比動蕩的時局,和官員文人們對這種特殊社交場合的依賴。其實,在藝妓的日常生活中,性關系及交易并不重要,她們謀生的手段是陪客應酬,籌辦或參加各種筵席活動,獻歌獻藝。

在那些有官無官、名大名小的男人們看來,社交儀式上藝妓的作用恰如杯中美酒一樣,是那種場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叔同生活在那個時代,徜徉北里并不特別,就連當時已抱定革命救國信念的章士釗先生,亦曾對李蘋香產生過愛慕之情,并為她提筆作傳。

他是個太容易認真的人,這一點不僅表現(xiàn)在他對藝術與學術的追求,亦體現(xiàn)在與人交往上,更使他并不能像當時許多流連秦樓楚館的男人們那樣,只是一味放任游戲。即便已有妻室,還是會對李蘋香動真感情,還是會將朱慧百、謝秋云般才華人品俱出淤泥而不染的藝妓視如身份平等的朋友知己。

而另一方面,不斷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他,內心對煙花柳巷里的種種陳舊封建現(xiàn)象,還是會產生質疑。這種矛盾心理,反映在他為《李蘋香傳》所寫的序言里,竟成了為樂籍制的無謂辯解,那樣的強詞奪理,甚至恐怕連他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努力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即克制著自己,把握分寸,不像他在給許幻園信中提到的某君那樣,“花叢征逐,致迷不返,將來結局,正自可慮”。盡可能做到既用情于李蘋香,又不沉湎于其中,而不顧學業(yè)與家庭。

朱天文在她的小說《荒人手記》里說,弘一法師用他前半生繁華旖旎的色境做成水露,供養(yǎng)他后半生了寂無色的花枝。由色到空的過程可以是一生一世,亦可以是半生半世,更可以僅僅是一閃念一剎那。

李蘋香或許并未真正期望過他能給自己一個名分。正如所有那些有載于史的薛濤魚玄機們一樣,她的命運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她所鐘愛的男子若給她個結果固然大好,若果真不能給,她又能怎樣呢?

事實上,最終解救她得脫苦海的人,并非以往任何一個愛她或她愛的男人,而是當時著名的才女吳芝瑛。吳芝瑛的名字與秋瑾聯(lián)系緊密,人們只知道她冒死將被害的秋瑾葬在了西湖邊,卻不知道她還曾變賣家產營救過滬上名妓李蘋香。

有時候,女子之間的相惜之情,比男女之間的愛情更為珍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