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這樣的背景,對客家人在上個世紀(指19世紀——譯者注)的歷次起義中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就不會覺得難理解了??图夷腥艘宰约和⒌木Α故斓募妓?、勝過敵人的智慧為傲;女人則以自己干活的本事為傲。對社會的不公不義,男女都有深切的認識,男女都隨時準備為自己的信念和權(quán)利而投入戰(zhàn)斗。客家人聲稱抵抗蒙古人侵略的多個兵團就是在他們當中招募的。追隨明朝忠心耿耿的大將鄭成功去臺灣對抗?jié)M清的也是客家人子弟。洪秀全的妹妹也打過仗,還在一場激戰(zhàn)中打敗了滿清的軍隊。在太平天國統(tǒng)治的地域,她解放了千百萬女子的雙腳。
毛澤東在他的軍事著作中也提到過客家人。他說在原住民和“那些祖輩幾百年前從北方遷來的移民”之間存在矛盾,這些移民在數(shù)省的范圍之內(nèi)人數(shù)有幾百萬,居住在山區(qū),受到原住民的欺壓。
在中國的疆域之內(nèi)和在海外華人當中到底有多少客家人?沒有人能拿出確切的數(shù)字。有人說有兩千萬,也有人說有五千萬。僅在香港一地就有一百萬(香港的人口總數(shù)是三百五十萬)。但在當代中國,客家人和非客家人之間的界限已經(jīng)模糊了,因為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那種在大饑饉中導致族群對立的封建制度已經(jīng)消亡,村寨之間的械斗也不復存在了。
我的祖輩
我的祖輩0我的祖先姓周,來自廣東省的梅縣,全縣都是客家人。梅縣到最近以前一直是個窮地方,土地貧瘠,山禿無樹,道路失修,灌溉不善。在阡陌縱橫的稻田里只看到婦女在干活,與男子成六與一之比,因為男人都背井離鄉(xiāng),出外謀生了。我最近走訪了這個地方,其面貌已煥然一新,水庫、灌渠、學校都已修建,荒山也得到綠化,這都是最近十年發(fā)生的事情。
我的祖先在15世紀時定居于梅縣,移居四川大概是在1682至1710年。據(jù)我家宗譜的記錄,最初到四川的一個祖先是個貨郎。他一路是怎么走去的則沒有記載。他是不是肩上一根扁擔,一邊走,扁擔兩頭的籃子一邊晃?他賣的是什么?是南貨,糖食,雕刻等能賣好價錢的東西?從祖墳的墓碑上看,只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位祖先是個貨郎,而且非常窮。
我在北京的國家圖書館找到了一本16世紀以來的客家人情歌集,下面就是其中一首:
情郎哥哥要去四川,
搭上鹽船他上了吉安。
家財千貫我不稀罕,
只要哥哥留在我身邊。
這種船頭上翹的鹽船行駛在內(nèi)河和運河水系上,從廣東的鹽田把鹽運到江西吉安。那時的吉安是一個轉(zhuǎn)運食鹽的大邑。前些年這種船還在用。上個月,我的一位中國作家朋友韓北屏告訴我,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他曾化裝成工人坐過這樣的船。
新來的移民在四川全省到處安家落戶,但主要是沿長江及其支流兩岸,從重慶沿岷江一直到成都,還有便是成都平原這個最富饒肥沃的海陸平原。由于很少遭到反對,沒有械斗,吃得又好,他們大部分與本地人通婚同化了。到了19世紀末葉,我家老一輩人的嘴里才略有幾句客家話的殘余,我父親一代已不再說客家話了。
第一代祖先那個小商販到了四川以后,就改行種田,先是當雇工,后來成了一個小佃農(nóng)。那是在成都以西的郫縣。公元前250年,水利專家李冰來這里擔任蜀郡守。他在岷江上實施了一項復雜的工程。岷江從西藏的高山上陡瀉而下,以極快的流速沖過成都平原,就連令人心悸的巨石也會被它裹挾而去。江水每隔三年在這塊淺淺的盆地上泛濫一次。在灌縣,也就是岷江出山的地方,李冰在堅硬的巖崖間鑿開一道四十米深的峽口,改變了岷江的流向,讓這條江分了岔,又通過修筑一系列保存至今的堤壩控制了水流。洶涌的江水從這個人工開鑿的峽口奔騰而出,隨即被分開,然后又被細分,乖乖順著石砌水道回轉(zhuǎn)盤折,流進在這片平原上編成一張巨大水網(wǎng)的無數(shù)條溝渠中,把這片平原改造成一座大花園,邊邊角角都那么秀麗怡人。郫縣就是其中一個迷人的角落,是繼灌縣之后第二個接受這被馴服的平和之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