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有毒的廢物
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講的是三個人遇到一棵有毒大樹的故事。第一個人擔心大樹會對其他路人造成威脅,于是他建議說:“我們毀了這棵樹吧,以免人們誤食它的果實而中毒。”第二人顯然聰明了些,他認可了第一個人的觀點,但覺得沒有必要砍掉大樹?!拔覀儫o需砍掉它”,他說!“在它周圍筑起一道柵欄,其他人就不會誤食了?!钡谌齻€人則更加聰明,他說:“噢,有毒的樹。太棒了!我正找它呢,我要將他的果實采集起來用來做藥。”
如果交談時,你既不想把憋在心里“有毒”的想法和感受如實說出來,又不想忍氣吞聲,你還能怎么做呢?你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加以提煉。就像煉油廠可以從原油中提煉出燃料,我們也可以提煉左欄中的內(nèi)容,使它們轉(zhuǎn)化成有助于解決問題、維護良好關系、保持自我正直的能量。同樣是那些我們曾經(jīng)發(fā)泄出來或咽在肚里的想法,經(jīng)過了提煉,可以使雙方的交談更加務實,加強雙方的關系,增強相互的尊敬。
處理有害觀點的第一步就是樹立相關意識。只要你愿意,只是簡單將這些想法寫在左邊一欄,就可以使你具備那么點相關意識,因為這樣做使你能夠跳出自己原本的想法,客觀地審視它們。但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個寬容、大度的人,在這樣做了之后,會非常驚奇地發(fā)現(xiàn)其實自己內(nèi)心充滿了那么多的怨恨。你可能不愿意承認自己內(nèi)心陰暗的一面——你憎恨你的老板,因而想把有關這樣的論述從左邊欄中去掉。然而,如果忽略自己的陰暗面,也就失去了真正直面它的機會。
此外,承認自己內(nèi)心憎恨老板,并不是說你可以任由心中這陰暗的一面肆虐發(fā)展。你不必也不應該將其告訴老板,你只需要承認這僅僅是自己對老板的一個評價而已,這是非常簡單、直接而且有力的方法。因為我們不愿意承認自己有左邊一欄的想法,它們越發(fā)在你心中揮之不去。然而,只要你心平氣和地看待這些想法和感受,它們的影響立馬就會減弱。這與一條外交定律類似:和朋友要保持親密,對敵人要更加親密。
第二步就是要無條件地承擔責任。正如在第二章所討論的,即使你無法控制左邊一欄中會冒出的內(nèi)容(你的真實想法和感受),也可以選擇用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方式對其做出反應。你可以正直地提煉、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采用參與者的姿態(tài),要坦誠面對出現(xiàn)在左欄中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覺,要在內(nèi)心問自己:“我要怎樣才能改變現(xiàn)在的交談困境呢?我要怎樣才能既得體又不失尊重、讓別人和自己都能如實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呢?”
甚至超越眼前對話,也以參與者的口吻更進一步問自己:“我是不是做錯了什么造成了當前的交流困境?我如此的表現(xiàn)背后到底夾雜了怎樣的意圖?對于當前的困境,我采取了什么措施?”通過這樣的詢問,你對眼下的情形了解得越透徹,在交談時會愈加平靜和理性,也更能夠有效地傾聽他人,設身處地換位思考。
除非摒棄兩級化想法,如認為自己“不是才華出眾,就是一無是處;不是善良到家,就是可惡至極;不是高尚無比,就是極端卑鄙”,否則承擔責任會造成自我的身份認同危機。承認問題的產(chǎn)生與自己有關,等同于承認自身并不完美,然而根據(jù)“全或無”的極端邏輯,你就不只是不完美,你完全就是一無是處。這樣你就無法認同自己,也不愿意承擔任何事情。從而,只要遇到對自己不利的信息,就會竭力保護自己,要么為自己開脫,要么為自己辯解。
然而,如果采取參與者姿態(tài),你就不再會任由自身的習慣性防御機制擺布,相反還會深入了解應該怎樣利用好自己的習慣性防御心理,挖掘出自己不能清醒意識到的真相。例如,如果我的左邊一欄填滿了嫉妒老板的言語,我就應該能意識到老板身上有些東西肯定是我渴望擁有的,那并不是老板的錯。另一方面,承擔責任(這里指承認自己的嫉妒)也并不是說要承認當下的情形就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對方完全沒有責任。我意識到自己對老板嫉妒(并很好探究、爭取發(fā)現(xiàn)不為自己所知的真相),并不排除我的老板要的就是這種效果,故意讓我心生嫉妒,以體現(xiàn)自己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
第三步就是努力相互理解。正如在第四章所討論的,我們做事常常遵循單邊控制模型,總是希望自己占上風,談話中自己占主導,向別人證明自己就是絕對正解,對方肯定是錯誤的。為了將左欄中自己的想法和感覺有效地表達出來,你必須提醒自己它們不能算作“真相”,只是自己的評判和理解而已。你必須謙虛謹慎地將它們表達出來,以期獲取相互的理解。
當我們放下控制別人的欲望,就能更好地合作、分享信息,實現(xiàn)共同的目標。換句話說,一開始就咄咄逼人讓交談的另一方放棄自己觀點,和一開始就帶著一種探索雙方都能滿意的最佳解決方案的態(tài)度,結(jié)果肯定是大不一樣。
凱瑞·帕特森與其合著者曾說過:
“……通常使談話陷入僵局的并非談話內(nèi)容本身……而是由于對方堅信在你惱人、意有所指的言語背后掩藏著惡意。如果讓對方認為你是要害他,人家還怎么會有安全感呢?很快,他就會認為從你口中說出的每一個字都是不可信的?!?/p>
因此,擁有安全感的首要前提就是擁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目標是指讓對方相信我們的交談是為了達成一個共同的結(jié)果而展開的,認為我們會關心、在意他們的目標是否達成,關心他們的利益和價值觀。反之亦然,我們相信對方也會關心我們的一切。因而,共同目標即成為對話的先決條件。找到共同的目標,雙方才有足夠的理由和良好的氛圍坐下來交談。
失去了共同的目標,雙方的交談就會演變成毫無意義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