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夫人在訪問中國期間,還贈送我三張斯諾簽名的照片,十分珍貴。
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全譯本的出版,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一件大事。一八六七年,馬克思的心血結晶《資本論》問世,中國有識之士即提出翻譯這一巨著以介紹于國人。但是當時在中國沒有書店愿意組織翻譯出版,倒不是政治原因,而是顧慮沒有多大銷路。后來《資本論》個別章節(jié)曾經(jīng)有人翻譯出版,但并未引人注意。
一九三六年,黃洛峰接手主持讀書生活出版社,不久即發(fā)生沈鈞儒、李公樸等“七君子”愛國被捕入獄事件,在白色恐怖下,讀書生活出版社經(jīng)營發(fā)生困難,經(jīng)濟上維持不下去。這時,鄭易里從云南哥哥鄭一齋那里借了三千銀元,使剛剛成立的出版社又活了起來。黃洛峰、艾思奇、鄭易里大膽設想翻譯《資本論》全書。此事工作量既大且艱難,找誰來啃這硬骨頭?終于打聽到郭大力能夠勝任,于是把郭大力由贛州老家請到上海,在出版社那間小屋里從事翻譯。譯稿經(jīng)鄭易里校核,第一卷還請章漢夫校核。后來鄭易里回憶:“中華民族的命運激發(fā)著愛國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政治情況甚為復雜的孤島上海,擔負很大的風險,夜以繼日地加快工作進度,終于不足兩年時間,于一九三八年四月開始排版,爭分奪秒隨排隨校,改完了即打紙型,這一整套程序,全由鄭易里、郭大力兩人完成。到秋天付印,第一次印了三千部,裝了二十大箱,不料剛運到廣州就隨著廣州的淪陷全部損失了。只好再印,陸陸續(xù)續(xù)經(jīng)過廣州港轉運內地,又經(jīng)過許多曲折和險阻,分批通過蘇北新四軍輾轉運到東北?!?/p>
運到內地的,第一批送往革命圣地延安的《資本論》,就是讀書生活出版社桂林分社的工作人員連夜打包裝箱,由八路軍辦事處設法運走的。
在延安,毛澤東讀過的《資本論》留有批注,如在第一卷扉頁上原來印的出版時間是“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八月三十一日”,他在下面寫了“1938年”。還寫了《資本論》第一次問世是“1867年”,“在71年之后中國才出版”。到了一九五四年他再次閱讀此書時,在第一卷目次下又寫了:“1867年距今87年了。”(見龔育之著三聯(lián)書店版《毛澤東的讀書生活》)
《資本論》發(fā)售預訂時,我正在重慶讀書出版社工作,記得宋慶齡、馮玉祥、邵力子都曾經(jīng)派人來預訂。徐特立親自到讀書生活出版社那間二樓小辦公室來預訂。他見到出版社的工作人員都是二十歲上下的年輕小伙子,十分熱情,給大家講自然辯證法。老人家一口湖南話,眉飛色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難忘。
在出版《資本論》之后,讀書出版社又請郭大力翻譯三卷本《剩余價值學說史》,全書百余萬字,由我經(jīng)手排校工作。我蟄居在上海閘北,每日往返排字廠取送校樣,又向一家印刷廠借了三百令白報紙印成書,裝在箱子里存入銀行倉庫,上海一解放,這部書就出現(xiàn)在書店中,出版名義為“實踐出版社”;這是天亮以前讀書出版社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最后完成的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