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紙鳶與風箏,當代人可能看成是一雅一俗的一對同義詞??墒?,起碼在唐代,它們可是兩種事物。這一點,古代人早已明白,因此,在許多辭典中通常把“風箏”列作兩個義項。如《漢語大詞典》所載即是:
①玩具,通常以竹篾為骨架,糊以紙、絹而成。用長線系之,能乘風高飛。明·陳沂《詢芻錄》:“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業(yè)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俗呼風箏。”
②懸掛在殿閣檐下的金屬片,風氣作聲。又稱“鐵馬”。唐·李白《登瓦官閣》詩:“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泵鳌钌鳌渡衷娫挕わL箏詩》:“古人殿閣檐棱間有風琴、風箏,皆因風動成音,自諧宮商?!?/p>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據(jù)我們見到的現(xiàn)有資料,直到五代前后,紙鳶是紙鳶,也稱作“風鳶”。這是見于《新唐書·藩鎮(zhèn)傳·田悅傳》的“【張】伾急,以紙為風鳶,高百余丈,過【田】悅營上。悅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馬】燧營噪迎之,得書,言:‘三日不解,臨洺士且為悅食?!卑?,前引陳沂《詢芻錄》說,五代李業(yè)在宮中作紙鳶為戲,這是見于《新五代史》卷三十的,沒有說紙鳶始于李業(yè)。而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二“辯證類”中“紙鳶”條卻考證說:“紙鳶本五代漢隱帝與李業(yè)所造”,遠了不說,即使證以上引《新唐書》此條,亦足見其誤。再說,唐代有兩篇著名的《紙鳶賦》,一篇是楊譽所寫,見載于《全唐文》一百五十四;還有一篇是唐榮所寫,見載于《全唐文》卷九百五十三。只要一讀便知,唐代流行紙鳶,紙鳶的出現(xiàn)卻肯定早于唐代。文繁不錄,請讀者自行尋檢可也。
然而,唐五代人詩文中說到的“風箏”可全是“檐鈴”,或說是“風鈴”“風鐸”的。引詩為證:
元稹《飲致用神麴酒三十韻》:“遙城傳漏箭,鄉(xiāng)寺響風鈴。”(《元稹集》卷十三)
白居易《游悟真寺》:“前對多寶塔,風鐸鳴四端?!保ā栋拙右准{?!肪砹?/p>
證明寺院中,特別是寺院的塔上懸掛風鈴。至今如此。至于宮殿建筑,包括殿堂甚至帷帳,也時興懸掛風鈴,而且戛金琢玉,有踵事增華之勢,李商隱《齊宮詞》:“梁臺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者是也。
寫作“風箏”的則更多,除前引李白詩句外,下面再引幾例:
杜甫《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風箏吹玉柱,露井凍銀床?!保ā度圃姟肪矶模?/p>
元稹《連昌宮詞》:“鳥啄風箏碎珠玉?!保ā度圃姟肪硭囊痪牛┻@一句影響深遠,后來人經(jīng)常以“鳥啄風箏”來形容風鈴的聲音。
李商隱《燕臺四首·秋》:“西樓一夜風箏急?!保ā度圃姟肪砦逅囊唬┐司溆绊懸囝H深遠,后來的文人寫作,寫到夜間的“風箏”,就大多指的是風鈴了。
還有那司空曙的《風箏》:“高風吹玉柱,萬籟忽齊飄。颯樹遲難度,縈空細漸銷。松泉鹿門夜,笙鶴洛濱朝。坐與真僧聽,支頤向寂寥?!保ā度圃姟肪矶哦└心酋U溶的《風箏》:“何響與天通,瑤箏掛望中。彩炫非觸指,錦瑟忽聞風。雁柱虛連勢,鸞歌且墜空。夜和霜擊磬,晴引鳳歸桐。幽咽誰生怨,清泠自匪躬。秦姬收寶匣,搔首不成功?!保ā度圃姟肪硭陌似撸┮陨蟽墒自姾嫌^,似乎指的都是掛成一串的檐鈴,而且是經(jīng)過工匠與樂師合作制成,風吹時能發(fā)出某種簡單的樂聲的。所以,“風箏”不是簡單的檐鈴,是特制的能發(fā)出樂聲的檐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