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節(jié):第三章 覺察與覺醒(1)

活出自己:讓生命擁有一切可能 作者:許宜銘


第三章 覺察與覺醒

——一個覺醒的人,他的名字就叫佛

一尊迷失的佛,他的名字就叫人

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以后,接著就要踏入生命潛能之旅最重要的課題——覺察。覺察有兩種形態(tài):一是Insight,我譯為“洞察”;另一種是Awareness,我譯為“覺醒”。

洞察是一種頓悟、一種很客觀的覺察,是一種“啊哈!”的經(jīng)驗。人類本質(zhì)存在一種想要從所有資訊里,理解并整理出一個自己能夠了解、也能積極參與的世界,然后再去說明、解釋這個世界所有的現(xiàn)象。這樣的本能、這種了解與洞徹,我們稱為洞察,它是屬于理性的、頭腦的、思想的。

另一種是“覺醒”,它是一種復(fù)蘇。換句話說,它是我們內(nèi)在、皮膚以內(nèi)的世界,也是情感的、感官的、情緒的世界。例如當身體感覺有一點疲倦,你就停下來開始“洞察”,尋找可能的原因,也許是三天前感冒還沒有復(fù)原,也許是這幾天的工作太累了,也許是昨夜沒睡好,所以現(xiàn)在感覺有點累。這是屬于頭腦層面的理解,我們就稱為“洞察”。而“覺醒”則是,當你覺得累的時候,在那一剎那,就全然去感覺那個“累”,與自己的“累”在一起,然后讓這個“累”布滿全身的每塊肌肉、每個細胞,整個人或許會垮下來,甚至連一聲“我好累”都懶得說,整個人都被疲倦所席卷。這個時候你的“累”蘇醒了,這就是“覺醒”,換句話說,它是伴隨著情感和感覺的一種覺察。

為了讓讀者更明白這兩者的差別,我們列舉兩位在自我成長和修行這條道路上知名的人物,就會更清楚知道它們有什么不同。我認為釋迦牟尼與濟公是這兩個領(lǐng)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釋迦牟尼是全然的洞察,他很客觀地觀照這個世界。洞察本身就是一個觀照,讓自己從事件中完全跳開,自己就是一個全然的觀照,客觀地看這個世界發(fā)生的所有事件,甚至包括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它是一種成熟的智慧,不帶任何判斷、不去分別是非、只是“如其所是”地看這個世界,看所有發(fā)生的一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