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節(jié):第三章 覺察與覺醒(2)

活出自己:讓生命擁有一切可能 作者:許宜銘


自己本身不存在,跳開來看是洞察最明顯的一個特征。而覺醒則剛好相反,例如濟公,他活在自己身上的每一個發(fā)生里,和自己的情感、感覺全然在一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無論自己內(nèi)在有什么發(fā)生,都讓自己成為那樣的狀態(tài)。所以,在一般世俗的眼光看來,濟公就是“瘋癲”的代名詞。他緊隨著自己身上的每一個變化,他能全然的與變化在一起。他屬于孩子的世界,屬于自然的、情感的、情緒的世界,他充滿著生命力、活力和能量。

如果將“佛”的梵文意譯成中文,就是“覺醒”或“覺察”。換句話說,當一個人覺醒之后就是佛。無論是“洞察”或“覺醒”,這兩條道路都可以讓我們走向生命里最高的智慧。不管我們選擇哪一條道路,重要的是要做到“全然”——全然地洞察或是全然地覺醒。

以我個人的經(jīng)驗,如果在這兩個領域里無法做到全然,那么無論走哪一個方向,都會很危險。因此,在開發(fā)生命潛能這個領域里,我們將洞察與覺醒都視為覺察的主要途徑,同樣地重視它們。一個人如果只有覺醒,不停地復蘇于自己內(nèi)在的世界、不停地與自己的情緒在一起,而且將它不停地呈現(xiàn)出來,必然會干擾到許多人,因為只要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有許多關系——與父母、伴侶、子女、同事、朋友等種種關系。如果我們只重視覺醒而忽略了洞察,就有可能成為一個非常情緒化、歇斯底里的人,而這也可能使自己陷入一個更不利的成長環(huán)境中,招來更多的阻礙,在自我成長的路上遇到更多傷害和更大的挫敗。

同樣地,如果只重視洞察,很可能就像某些人學禪,到最后卻成為“枯禪”。因為最終他只剩下理性和頭腦,變成一個只會與人辯論而忽略人類許多本能、否定生命里所有情感與情緒的部分,變成枯木一般,沒有生機,沒有感情。事實上,禪是充滿生機的、能隨時和每一剎那的變化、發(fā)生及每一個當下在一起的??墒怯行┤?,只重視洞察,而忽略了自己內(nèi)在的情感世界、自己的生命力與情緒,很可能他就逐漸喪失了自己的生命力和對生命的熱情。他不再怨恨,不再憤怒,可是也同時失去了愛與溫暖的能力,這也是危險的。

我們并不是要離開這個世界去獨自修行生命潛能這條路,而是要一面享受當一個人,活在自己的生命里,另外也在所謂的“關系”里,不停地覺察自己,以“我是一切的根源”這個觀念,去探索所有的結果、所有外緣的刺激,去探索在我的生命里,我自己的反應模式到底是什么。覺醒與洞察在生命潛能的旅途中,是同等的重要。

覺察并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平面,它是存在于三度空間之內(nèi)的。第一度空間是它的寬廣度,第二度空間是它的深度,第三度空間則是它的時間。

學習覺察首先要看我們是不是覺察到所有的寬廣面?有沒有將自己的覺察擴散到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我們在這個單元里談到的每一個覺察,都包括洞察與覺醒。覺察像是一個探照燈,你照到哪里,它就會在哪個地方覺察到更多的東西。譬如:你現(xiàn)在正在看這本書,你很可能會忽略身邊許多聲音,所以現(xiàn)在請你合上書,用一分鐘時間仔細去聽聽周圍的聲音……

當你再次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我相信在剛才那一分鐘里,你已經(jīng)聽到當你在看書時未曾覺察到的許多聲音,它們或許是外面的車聲,或許是小鳥的叫聲,或許是一些人聲,或者是嘈雜的聲音,甚至于天花板上老鼠在走動的聲音。同樣地,現(xiàn)在再請你合上這本書一分鐘,去覺察你的身體……

當你再一次打開書本時,我相信在那一分鐘你開始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兩只手里有許多力量,也有許多感覺,它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未曾覺察到它,就如同我們現(xiàn)在要你在四周找六樣黃色的東西,我相信當你離開這本書三分鐘,就可找到六樣黃色的東西。它們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我們沒有覺察到而已。同樣地,在我們生命里也有許多東西是一直都在那里、一直都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里,我們是不是將自己覺察的焦點移到每一個地方了呢?因此覺察是有選擇的,我們經(jīng)常選擇去覺察自己想要覺察的東西,這樣的方式我們稱之為“強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